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文物保护和研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深入挖掘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弘扬“莫高精神”;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拓展和深化文物研究。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对于人们认识中国历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艺术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文物研究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领域。要将文物研究从文物本体研究拓展到文物蕴藏精神的研究,注重文物研究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文物研究不能满足于精美物件的艺术性以及其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而要充分挖掘文物包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物研究还要更加关注文物传播的研究,讲好文物故事。只有让人们更加了解文物、亲近文物,只有让文物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组成部分,文物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体现,文物才能够真正“活起来”。
二是强化先进技术对文物保护和研究的支撑。古老文物和先进技术牵手,给文物保护和研究带来了无限新的可能。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思维和开放思维,敢于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当前是一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过去文物保护和研究中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现在通过技术手段都能够解决。如利用新的探测技术可以在不破坏地层的前提下对考古现场进行精确定位,利用大数据和基因分析技术可以为人物身份判断提供新的依据,利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丰富文物展览展示方式等。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广泛用于文物考古、文物修复、文物历史研究、文物展陈传播等各个方面,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以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例,过去为了保护文物,很多时候人们只能站在警戒线外、透过玻璃柜远观文物,现在则可以通过虚拟技术360度无死角观赏文物,甚至可以置身于历史场景当中更深刻地感悟文物。
三是建设有担当、肯奉献、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新时代文物工作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国庆前夕,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莫高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弘扬。新时代文物工作需要更多像樊锦诗这样有担当、肯奉献的同志,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支持。很多在基层工作的同志,兢兢业业一辈子,可能也得不到任何光环,但正因为有了他们持续的付出,文物事业才能够稳步发展。在鼓励文物工作者在平凡岗位上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提高工作能力。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打造一只高素质专业化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在当前文物保护利用和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要注重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四是积极推动文物外交。文物是增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很多文物本身就是历史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的见证。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用艺术的方式记录了古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往来,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承载内容,都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文物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沉淀和文明的固化载体。欣赏一个国家或地区代表性文物,是了解其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文物工作要增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意识,自觉把促进国际交往作为文物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文物对外展览、不同国家和地区文物联展,以及组织更多境外游客前来参观文物等方式,有效拉近民众之间的距离,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理解、文化包容、文化欣赏和文化认同,推动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