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铎行书“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张继隶书“献身、严格、图强、求实”
夏湘平隶书“位卑未敢忘忧国”
书法走出书斋、展厅,走向社会深处,融入人民生活,成为这门古老艺术不断探索的方向。近年来,军队书法工作者坚持军事文艺的根本宗旨,以“鉴古开今”军旅书法巡展、解放军文工团书画轻骑队赴边疆送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为标志,持续开展面向大众、为兵服务的文化创新实践。这对书法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营造清朗的创作生态,产生一定推动作用。
激励奋进斗志
书法艺术具有文辞内容和笔墨线条双重审美价值,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书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创作更加注重“文”“墨”兼具、“娱”“育”相融,进而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军旅书法之所以震撼人心,也正在于其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与军人气概珠联璧合,彰显出充沛的思想能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书法走进军营,那铿锵有力的文辞内容、风骨铮铮的笔墨线条,无不激发起部队官兵的强军斗志,使其深受鼓舞。
为更好地践行“面向基层、服务官兵”的宗旨,今年年初,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专门组建“解放军文工团书画轻骑队”。创作员们携轻便装备,前往边关哨所、部队演训场等地,通过举办展览、现场创作、开设讲座、赠送文创产品等形式,宣传强军思想,鼓舞强军斗志,丰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今年5、6月间,书画轻骑队就曾前往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深处的边防部队,开展为兵服务活动。活动历时近40天,创作员创作了6000多幅反映强军兴军实践和戍边卫国责任担当的作品。
置身边关,创作员们思接千载、豪情勃发,军人内在的血性、刚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他们笔下得到美的外化。他们将昆仑将士的人格美、戈壁大漠的自然美和西陲边关的地缘美融入笔端,使作品烙印上“立马昆仑”的精神风范,晕染出“鼓角铮鸣”的沧桑韵致。每一幅作品都透着威严肃穆的大丈夫气,让人久久回味,成为培育战斗精神的生动教材。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立地球之巅,挺精神脊梁”……无数边塞诗词和军中格言,被挥写成墨韵华章,激励官兵扎根基层,戍守边疆。除此以外,创作员写得最多的是连魂、团训、荣誉称号等。结合今年全军军史场馆建设要求,他们还帮助部队把军史馆里的部分电脑刻字和图片,创作成一幅幅雄浑苍劲的书画作品,跃然于史馆匾额、军史长廊和营区刻石之上,使部队特色文化精神得以聚焦,播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另外,创作员还根据官兵想表达的心愿,书写诗联、成语或名言;在赠送官兵的扇子和文化衫上创作他们喜爱的书画。在练兵备战任务重的情况下,这些创作缓解了部队官兵们的压力,激励了他们奋进的斗志。正可谓“笔墨连边关,大漠添古韵”。
播撒文化火种
中国人对书法的喜爱源于中华文脉中绵延的汉字基因,故而中国书法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当今,伴随社会飞速发展,书法走向大众、走进课堂渐成风尚,但融入广大群众生活实践的书法普及工作还有待加强。书法的传承与普及,成为新时代书法事业的重要课题。
军营中同样不乏书法爱好者,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面对一幅书法作品,还是会产生疑问——这写的是什么字?要谈审美感受,就更加“雾里看花”。为此,军队书法工作者自觉肩负起艺术践行者和艺术传播者的双重使命,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在为兵服务中发挥面对面、分层次、接地气的优势,努力让更多部队官兵了解书法、关注书法、传承书法。
解放军文工团书画轻骑队专门举办小型书画展览,因地制宜、流动展出,并围绕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书法与兵法的契合之道等,结合作品进行讲解辅导,以帮助官兵提升欣赏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在现场创作环节,创作员们认真点评战士习作并进行示范。这种及时、面对面的切磋交流,大大提升了官兵们的学习热情和书法水平。书画轻骑队还将所到部队的书法美术爱好者登记在册,建立微信群,创作员结合自己的学书体验,围绕临摹与创作、笔墨与文辞、字里与字外等,在群里随时交流辅导,共享书法展览、教学视频等学习资讯,将更多军队书法爱好者领进艺术之门。
书法是中国文化精练的艺术形式。解放军文工团书画轻骑队有书法、美术、文学三支人马,他们在为兵服务中融为一体——一幅好画配以好的题记,一首好诗辅以美的笔墨。慰问活动中,创作员上台挥毫流美,别有一番精彩。这些实践不仅对基层文艺活动中如何纳入书法元素起到示范作用,而且综合提升了官兵的艺术欣赏水平。书画轻骑队的策展人员还围绕组织书法活动时如何进行创意构思、主题策划、作品布置、气氛烘托等加以辅导,为基层开展文艺活动培养行家里手,留下“带不走的书画轻骑队”。这对书法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广泛提升官兵精神文明和文化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展现时代风采
笔墨韵致,在于技术,更在于精神。而人格的修炼,不能仅靠面壁而立、得于纸上,还要深入生活。要在字里写出筋、骨、血、肉的感觉,必须走进生活深处,吃透生活底蕴。只有对生命意义和生活内涵有深刻领悟,才可能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无论是军队书法工作者还是地方书家,都应以谦虚务实的态度真诚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用心倾听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寻找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艺术表达。当书写者进入与书写内容相契合的创作情境时,更能体验到一种返璞归真的书写方式,达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的境界,从而激发艺术灵感,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为兵服务中,书画轻骑队创作员们走进“地窝子”,感受那份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走进沙漠戈壁、高原哨所,体味那份无私奉献的军旅情怀;走进黄沙漫漫的演训场,领略那份敢打必胜的英雄血性……由此挥毫洒墨、即兴抒怀,不知暮色将至、不觉手腕生痛。创作员们还适应部队官兵审美欣赏特点,尝试整合现代和古典两个语言体系,表现军营生活,抒发官兵情感,创作出一幅幅带着温度、充满正气的作品。
在亲身实践中,书画轻骑队创作员深刻感悟到,一方面,书家需要寻源古法、练好内功,不断提高学养,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诗意品格;另一方面,书家必须修炼“书外功夫”,培养对生活和自然的艺术敏感,真正沉潜到包罗万象的社会实践中去。“寓学养于点画之中,得风神于笔墨之外”,书法艺术才能具有时代感。
追踪一些军旅书法家的艺术生涯,生活历练在其个人书法风格形成和发展阶段的作用非常明显。参加为兵服务的军旅书法名家、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曾说:“作为军人,性格中肯定会有豪放、坚毅、果敢的因子,这是军旅生活赋予的,会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流露出来。”李铎、夏湘平等军中书法名家,既长期浸润于经典书韵之间,又以军旅生活为源泉,几经熔炼,自成体貌。应该说,他们之所以能够铸成古拙沉雄、酣畅淋漓的独特书风,长期军旅生活陶冶出的阳刚大度气质和豪爽豁达个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生活实践激发了书法创作创新求变的动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军队书法工作者为兵服务,走进实践深处,将生活体验淬炼为艺术语言,展现了书法艺术服务基层、滋养精神的独特作用。置身于强国强军新时代,广大军队书法工作者有责任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丰沛的笔墨,记录这个时代的伟大变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讲好强国强军故事。(作者单位: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