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雅称楹联,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对联指一种文体,可以算是诗歌的一种,是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新兴的一种诗歌体式;广义的对联,则可以看作一种文化,是对联文体与民俗文化、民间文学以及建筑、园林、书法等艺术门类相整合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对联的基本特性中包含了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这三部分。它既高雅又通俗,既有纯文学的抒情性,也有实用文体的功用性,更有文字游戏的谐趣性,所以千百年来深受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
对联分有很多的门类,如婚联、寿联、挽联、春联、格言联、行业联、名胜联等等,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春联。春联产生于桃符习俗,汉代以来流行在大门上悬挂桃木板的民俗,上面画有神像以禳灾祛邪。流传到五代末年除夕,后蜀主孟昶在寝门的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这件事被记载在《宋史•西蜀孟氏世家》上,是目前确切可考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之后经过缓慢地发展,对联在婚丧嫁娶、名胜园林、居家宅第、官衙祠庙等场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到明代中早期,春联脱离了桃符板而改为以红纸书写,因而很快发展成为象征着祈福纳祥意义的全民性习俗,一直到清代发展到全盛状态,上至皇宫,下到茅舍,凡有门的地方即会有对联张贴悬挂。
从文体角度来看,对联是继近体诗和词曲之后最晚产生的诗歌体式。只是因为出现较晚,所以未能得到中国文学发展史专家们应有的重视。对联的形式要求是文字的对偶和声调的协调,应该说是最能体现汉语方块字音形义合一的特点的一门文艺形式。事实上,对联艺术也确实为汉文化圈所独有,被人称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从文化角度来看,对联是中国社会中应用最广泛、拥有读者最多的文艺形式。就春联而言,俗话说“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饺子可以不吃,鞭炮可以不放,但春联却绝不可不贴(习俗中只有遇到丧事的家庭才可以不贴春联)。即使是迁徙到异乡甚至异国,这一习俗也被顽强地保留和传承下来。春联形式上对称之工稳、色彩之鲜艳、文辞之华美,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最典型体现。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楹联习俗”名列第510项,遗产分类为“民俗”,遗产编号为“X—62”。
对联文体不像诗词曲赋那些已经发展定形并趋于僵化的文体形式,而是正处在发展中的文学体裁,社会民众对于对联文化的热情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升温。清代是对联发展的巅峰时期。入民国后对联文体没有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太多冲击,仍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段,对联文化陷入明显的低潮。近三十多年来对联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视为低潮之后的一个强劲的反弹阶段。在低潮过后,对联的社会实用范围有了很大幅度缩减。首先是因为新时代的建筑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联的张贴和悬挂;再是因为年轻人面对多元文化及更多的文化娱乐方式,有了更大的文化选择空间,热爱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并达到相当高的理论或创作水平的年轻人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相对于诗词曲赋等其它的传统文艺形式来说,对联文化在当代的境况还算是一枝独秀的。由于对联的实用性,全社会的人不得不接触对联;由于对联的谐巧性,很大数量的文化人对于奇联巧对很感兴趣,这些人都可以算是潜在的对联发烧友,只要文化环境和媒体环境稍稍引导就会形成对联文化的热潮。如1983 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共青团北京市委文体部联合举办“首届全国迎春征联”,采用应对形式,以“新宪法”、“亚运会”、“万里长城”、“文艺界名人”、“首都风光”为题,各出一上联征对。活动共收到应征作品18万件。今年由央视网、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举办“2014马年春节春联征集活动”,是征集上下联完整的春联作品,这比出句应对更能考验作者的实际创作水平,但我们每天的收稿量都在上万副,这说明春联习俗和对联文体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还是很受民众喜爱的。
除了装点生活场景、营造节日氛围之外,对联还同其它传统文艺形式一样,承担着“文以载道”的功能,就是说对联在装饰功能、审美功能之外,还有着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可以达到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对联文化的作用也正在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201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视察山东菏泽与市县领导座谈时便引用了河南内乡古县衙的一副对联,这是清代内乡县令高以永撰写的,联语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见面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再过几天,就是农历马年春节了,我念两副报纸上刊登的春联送给大家,一副是“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另一副是“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习近平所念的两副马年春联,即为中国楹联学会参与主办的广东“客天下”征联活动中评出的获奖作品,作者分别是美国黄新和山东邵子勤。
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于1984年,现为中国文联主管的全国一级社团。学会成立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对联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当代对联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在对联教育方面,学会在全国培养和命名了近百所学校为“楹联教育基地”,各省市级楹联学会也都有自己的挂钩院校并大力推进“楹联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对联文化传播方面,学会重视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于对联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在“联都网”、“中国楹联论坛”、“中华国粹网”等主要对联网站上,正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对联创作高手被培养出来。学会更重视与电视这种强势媒体的结合。就以春联活动为例,学会2002年春节就配合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制作了七集春节特别节目《佳联趣对贺新春》,在春节七天播出后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节目的出句征对活动收到来自海内外的对句50多万条。在此基础上又于2005年春节制作和播出了七集春节特别节目《奇联妙对贺新春》,同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学会组织创作的让各省台主持人向全国观众献春联的“新春使者送春联”节目成为整个春晚的一大亮点,社会影响非常广泛。2011年春晚又以出句征对的形式与海内外观众进行互动,得到了热烈响应,七天之内收到对句近50万条,获奖作品在元宵晚会颁奖。另外各省电视台也在各省楹联学会的配合下频繁推出与对联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如2015年春节前山西电视台录制了《山西楹联高手电视大赛》节目,将于春节前播出。
对联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理应担负相应的重任。中国楹联学会设有对外交流委员会,广泛联系港澳台的对联文化学者,也组团到加拿大、澳大利亚进行对联书法交流活动。目前海外华人对于对联文化依旧保持着很大的热情,如北美地区就有美国楹联学会、美加诗词楹联学会以及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北美分院等机构,组织过多种形式的征联活动,有些华人聚集区如旧金山、芝加哥等地,每年春节前都会有华人社团的“挥春”活动。
总之,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传统的对联艺术并不是一种夕阳文化,而是紧随着时代律动的朝阳文化,相信这门中华独有的文艺形式会在当今以及今后的岁月中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为后世留下一笔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丰厚的对联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