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研究不仅是纯学术的事情,更是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紧密相关。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过程中,甲骨文研究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为我们的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
有关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现状是研究资料和研究力量分散,沟通协同不够。2014年由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牵头,由李学勤、裘锡圭担任首席专家的“九校一院一所”11家研究单位组成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是入选的唯一与“文化传承”类别相关的中心。经过几年运作,中心在学术研究、学生培养、梯队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成绩卓著,产生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目前应建设这样的学术平台,加大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支持力度。
甲骨文发掘整理研究缺乏标准,造成的后果是丢失了很多古人留下的信息,甚至造成文物损毁。缺乏标准也不利于资料和文本的比对和电子化。甲骨文研究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这些经验需要被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在发掘清理甲骨的程序和工具、甲骨的拍照和墨拓、甲骨的著录、甲骨的隶写及符号使用等方面,都需要集思广益,加以标准化,推动学术发展和研究实力的整体提升。
甲骨文发现120年以来,有约16万片的甲骨收藏遍布世界各地。以往虽然有过一些普查和采集工作,但既不彻底,又没有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因此参差不齐,效果不佳。建议重新启动对全球甲骨文资料的全面普查和采集,利用最新科技手段,获取甲骨的拓本、彩色照片、尺寸、收藏信息等,如有条件,最好还要对甲骨进行三维扫描。在这方面,近些年相继启动的如“海外藏中国青铜器调查”和“海外中华古籍调查与数字化回归”等工程可以提供借鉴。
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