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精英返乡种田
“种出”新生活
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
“新农人”熊模昌矢志打响农业品牌
大学毕业后,出身农村的他成为上市IT企业创始人,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021年,他从上海回到家乡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成为“新农人”,与农田、庄稼打起了交道。他,叫熊模昌。
3年来,熊模昌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看到了农业、农村更美好的未来,以及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种地能‘养好’农人,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农村和农业才会有更好的未来。”熊模昌说。
▲熊模昌捧起稻谷(图/受访者提供)
IT精英返乡
9月12日上午,南昌市青山湖区江南云港数字产业园内,一群“70后”“80后”拆掉了办公室门口“董事长”“总经理”的门牌,并给自己取名“奥特曼”“悟空”“擎天柱”。这支刚成立的25人团队,准备干一番挺“酷”的事业,立志把产自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的粮食卖向全世界。
“我们相信农业的未来,全员持股,用花名代替职务,在平等的组织模式下开创共同的事业。”统筹团队工作的“奥特曼”指着自己的办公室“X星球”说。
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已定居四川的“奥特曼”18岁开始跑销售、来自广西的“悟空”曾是一家传媒公司的创始人、“擎天柱”此前是某著名企业的大区负责人……将他们聚在南昌的,是3年前从上海回到家乡的熊模昌。
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马力村是熊模昌出生的地方。圩堤并联,远近闻名的二十四联圩内,沃野千里,种粮、收粮、卖粮支撑着一代代农人吃穿用度,构成生活的闭环。
今年48岁的熊模昌是成功走出“圩城”的代表。1998年大学毕业后,他一路辗转北京、广州、上海,成为上市IT企业的创始人之一。其间,他卖掉联圩镇的红砖老房,举家搬迁到上海。
2021年清明节,受族长邀请,熊模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二十四联圩。熊模昌发现,他家的老房早已被拆除,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
回到上海后,写了20多年程序的熊模昌向家人宣布了一个决定:重回二十四联圩种地。“好不容易离开农村进了城,怎么又要回去种地?”靠着16亩田养育了3个儿子的父亲充满疑惑地说。
初见成效
2022年春天,熊模昌和两位合伙人流转了2万多亩农田。他聘请当地村民为“田管家”,在马力村的联排别墅注册成立农业公司,开始“新农人”生活。
2022年插秧时,熊模昌开车穿梭在田间,稻田一望无际。这一切熟悉又陌生,小时候,出身农村的他摸索学会了种丝瓜、种玉米。在他记忆中,家里的16亩田一年最多可产100多麻袋稻谷。
(图/受访者提供)然而,2022年遇上了极端干旱天气。熊模昌介绍,第一年种粮就亏了2000多万元。
“一夜之间,优质稻全倒伏了,结穗率只有50%。”熊模昌告诉记者,“田管家”多是本地的村民,缺乏经营大规模农田的经验。别人准备种中稻,他们还没种完早稻,每天忙着打药,每亩的成本达300多元,“一年白干了”。
2023年春耕,2万亩农田旁,育秧工厂车间的蒸汽锅炉温度达到28℃,适合稻种发芽。农业专家、“大米哥”刘家兴谨慎地制定播种与炼苗计划,等待最佳插秧时机。
这一年,熊模昌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修了仓库和车间,聘请农业专家刘家兴为农业经理人,组建20人的生产部,开始建立新式管理制度。
“田多事情也多,之前很多人今天被叫去灌水、明天被叫去播种、后天被叫去施肥,不知道自己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大米哥”刘家兴介绍,他把20人分为制秧、炼苗、农机、药肥、实验、加工、烘干和信息8个小组,并将2万多亩农田分成40多个种植单元,每个单元聘请一位“田管家”,农机组负责调度。整个制秧播种都能在车间内完成,高速流水线一小时可播种2400盘秧苗。
(图/受访者提供)考虑到“田管家”平均年龄超过50岁,他们对施肥和植保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劳作次数。“田管家”薪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年底达到基础亩产要求另有额外奖励。绩效好的“田管家”一年能挣10余万元。
这一年,尽管增加了仓库、设备和薪资等方面的投入,但亏损规模缩小到了100万元,初见成效。
打响农业品牌
10月13日上午,在仓库工作间内,“大米哥”刘家兴盛上一碗黑米饭,递给前来交流经验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然后讲了一个故事。在前一天的一场活动中,他准备了一锅黑米饭和一锅白米饭供客人免费品尝,最后黑米饭都吃完了,白米饭还剩一半。
在2万亩农田中,今年他们划出了4000亩用于种植品牌黑米与糙米。在仓库外不远处,3块试验田里种植了163个用于比较、筛选的晚稻品种。在同样的水、肥、药和管理下,综合比较抗高温、抗病虫害、肥料需求、抗倒伏、口感等因素,他们选择了7个品种用于大面积种植。
这几年,熊模昌经常到全国各地“取经”。经一位农业教授推荐,熊模昌选择黑米作为品牌推广,并联合加工企业,将其转化为可冷水冲泡的黑米粉等商品,提升附加值。“打响品牌,粮食才能卖出好价钱。”熊模昌说。
为更好地将这些产品推向各地,10月12日,一支新团队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江南云港数字产业园内成立。当日上午,来自五湖四海的25位成员首次聚齐,召开了一场分享会。“根据大众消费和审美趋势,产品还有很多需要优化的地方,一些公益快餐项目正在推进中,未来一段时间会很忙。”团队负责人“奥特曼”介绍。
开五谷餐厅、发展农业旅游……这支新团队办公室的演示板上记录着许多关于农业的畅想。
(图/受访者提供)“在二十四联圩,我们正把这些变成现实。”熊模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