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搭的小平房拆了,乾隆当年拜访万寿寺方丈的“御路”重新亮出来;贴着古建筑建起的杂物间没了,一群考古队员用手里的铲子和刷子,找到了明代建筑的地基……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万寿寺正在进行一场百年大修,2020年工程推进到了东路。曾经的大杂院里,文物修缮和考古工程同步推进,有条不紊,越来越多的珍贵记忆正在被唤醒。
“历史上,万寿寺东路主要是僧侣的生活区。”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淑珍是此次古建修缮的记录员,她引导记者从南往北,参观东路“院落”。“这片空地,曾经是一排房子,相传乾隆举办千叟宴时,从江南来的老人们就曾住在这里。这处搭着脚手架的地方,曾经是厨房,凸出来的这间屋子是库房。顺着这条路一直往北,当年乾隆皇帝就是沿着这条路去后边的方丈院,找方丈品茶……”
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不过眼前的建筑如今却大多只剩“骨架”。这是因为万寿寺东路一度被占用,成了大杂院儿。经过各部门不懈努力,近年才实现腾退,并于2020年8月启动了文物修缮。现代私搭的小厨房、存在安全隐患的彩钢房都被拆了,只有历史建筑的梁柱被留存下来。
当下,东路南区规模最大的建筑——大斋堂屋顶上,工人们正忙着给望板抹护板灰、苫泥背。殿内,32根柱子进入“康复期”。
“这可比换一根新柱子难多了。”施工现场,木工师傅付金生在古建行当工作了近三十年,他举例说,明柱糟朽高度不超过五分之一,就会采取墩接的方式“疗伤”——用相同材质的木料替换柱子糟朽部分,再用榫卯固定搭接。一般情况下,一根柱子墩接需要两名熟练工忙活大半天。如果遇到“疑难杂症”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
在大斋堂北侧不远,是一处临时搭建的“工厂”。冬季歇工期,一些木材备料、椽子加工、涂防腐料等工作将在这里完成。
靠近东路北部,十多位考古工作者也忙碌着。“修缮前,要进行考古发掘。”王淑珍说,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都应该被珍视。
“西路和中路大部分古建筑已经完成修缮工程,近期将迎来验收。”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说,未来博物馆恢复开放后,古建筑不仅要亮出来,更要合理用起来,比如引入木工坊、女红坊等,观众可以动手体验一些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