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版画) 彦涵
从10月14日起,在延安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内,当年鲁艺戏剧系、音乐系、文学系、美术系的窑洞教室成为了展厅——在文艺工作座谈会5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馆、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延安鲁艺文化园区承办的“延安·初心——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在这里展出,中国美术馆从馆藏中甄选出52位艺术家的80件延安时期抗战主题版画作品放大复制,长期于此地展陈,构成了此次展览。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和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新中国文艺的摇篮。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他们在这里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次展览以“日军暴行”“浴血奋战”“胜利曙光”三个篇章,从多角度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民族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历史图景。
古元、彦涵、罗工柳、力群……诸多当年鲁艺的美术家和从鲁艺美术系走出去的新中国美术家的作品在窑洞展厅里与鲁艺的老照片和文物两相对照,堪称鲁艺美术人的一次“汇报展” 。“这批版画作品尺幅不大,却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代表了抗战木刻的最高艺术水平。由于艺术家战时经历与创作环境的不同,抗战版画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面貌。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他介绍,在全民抗战时期,一大批艺术家怀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艺术创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他们以刻刀为武器,积极投身到美术抗战的洪流中,创作出一大批关注社会现实、民族苦难,反映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品。艺术家们利用木刻版画材料易寻、制作简便、复数印刷的优势,或将作品发表在各类抗日刊物上,或在各地举办流动展,使版画在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都得到广泛传播,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发挥了宣传救亡的积极作用。
胡一川的《失业工人》 、王琦的《当难民车停下来的时候》 、黄新波的《孤独》 、张望的《负伤的头》 ……展出的诸多作品通过刻画中国人民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家散人亡的悲惨境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艺术家以悲悯的情怀描绘战争时期饥饿、疾病、死亡、人民无家可归、儿童失去庇护的惨相,表达了对日军暴行的无比愤慨。以李桦、王琦、汪刃锋等为代表的国统区艺术家刻画战争苦难、鞭挞日军暴行,作品格调深沉悲壮,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负伤的头(版画) 张望
《到前线去》 《怒吼吧!中国》《搏斗》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营火》等新中国木刻版画名作,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强暴、奋力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救亡热潮。艺术家或辗转大后方,或深入敌后,或直接参加战斗,以木刻版画呼吁全民抗日,刻画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描绘敌我双方的生死搏斗,为我们留下了真实而宝贵的历史图像。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收复失地、建立解放区、迎接胜利曙光的历史时刻,以及日本侵略者的狼狈、中国军民的英勇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也都被淋漓尽致地记录在马达的《侵略者的末日》 、刘仑的《冲》 、张映雪的《陕北风光》 、古元的《八路军习文练武》等作品中。中国美术馆公教部主任徐沛君认为,以上海为中心的新兴木刻运动引进了西方版画技术,但未找到与现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最合适的道路,反而是古元等艺术家在延安找到了答案,他们的作品质朴、乐观、积极向上,对后世艺术家有永久借鉴意义。本次展览中,在从鲁艺走出的24位美术家里,以彦涵、古元、力群等为代表的解放区美术家,描绘了敌后激烈的战斗场面,他们用作品表现了延安和解放区军民积极备战、开展劳动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生动场景,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富现实主义感染力;艺术家对战斗与生活的细腻体察与真实记录,使我们得以从这些珍贵的图像中触摸历史细节,感受中国人民奋进图强的延安精神。为了丰富展览内容,展览还特别呈现石鲁的《陕北农村的傍晚》 、焦心河的《缝寒衣》等颂扬延安和解放区军民积极备战、开展劳动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生动场景。而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在成为延安鲁艺礼堂之后,那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小尖塔就成为了鲁艺的标志。此外,展览还特别展出古元“在延安鲁艺开始学习木刻时,从珂勒惠支和苏联版画集中找借鉴,并受到他们影响”创作的以教堂为对象的著名版画《圣经时代过去了》 (又名《延安鲁艺校园》 ) 。
在延安鲁艺旧址礼堂边的窑洞上,写着大字标语“新时代中国文艺再出发” 。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看来,延安鲁艺时期以及在讲话精神指导下的版画创作,既从民间吸收了营养,又表达了时代给予艺术家的感受。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说,延安鲁艺版画的精神指向对今天的创作亦有重要启示意义。
延安时期的版画作品“重回”延安,“适逢其时、适得其所” —— “我们借此怀念老一辈艺术家,并学习他们的创作思想,将文化自信落实于创作之中,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 ,吴为山说。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黄宗贤说,延安版画中一直流淌至今的红色基因,既充满了艺术的前卫探索,又满溢着人性的光芒,更开启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的新篇章;这样的指引,一如沙可夫作词、吕骥作曲的《鲁迅艺术学院院歌》中所唱:“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踏着鲁迅开辟的道路……为继承他的革命传统,努力不懈,学习,学习,再学习。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亚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