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小山村里的先行者

2019-12-25 15:36 江西日报   温 凡 姚文滨  阅读:121 

    本报记者 温 凡 姚文滨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鲜为人知的是,40年前抚州的一个小山村里,8名20余岁的年轻人也签了一份协议,率先在当地进行了一场“包产到户”改革,成为我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者。

    本报记者经过数次深入采访,揭开了一段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却又几乎湮没在岁月长河里的尘封往事。

    敢为人先,小山村里的“大包干”

    “能够亲身参与轰轰烈烈的农村土地改革进程,我们打心底感到幸运和幸福!”11月16日,已经退休多年的上官德辉话语中有一种遮不住的自豪。40年过去,这个新中国的同龄人,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具体情形。

    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党史文苑》,在2018年第12期刊出《东乡县虎圩乡炉前山科村分田包干亲历记》一文,对这段往事作了回顾。

    该文提及:1979年农历新年刚过,东乡县(今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炉前大队山科村(今炉前村山科村小组)下放知青上官德辉,无意中看到一份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文件。该文件尽管仍然强调“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不准化小核算单位”,但“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另外,文件还强调在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民经营家庭副业,以增加个人收入,活跃农村经济。

    这些表述所释放的“农村改革”信息,让上官德辉隐隐感觉到,一场社会变革即将发生。他和身边数名想改变现状的年轻人反复酝酿,决定冒着风险实施“从组到户”的变通策略:先按文件规定落实“包工到作业组”,再逐步在作业组内部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1979年8月,经过多次私下动员、细心沟通并几经波折,全村一致同意将当时所有的耕地、耕牛、农具、仓库等劳动生产资料打包,实行“联产计酬、自负盈亏”大包干,对国家公粮、征购粮等,则按所分得的耕地面积数进行分摊。由此,以“七个生产作业组、一个木工专业单干户”为主要内容的全新农村生产方式,在这个只有30余户村民的小村庄诞生,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大锅饭”。新的生产方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村里几个月后的二季稻实现大增收,作业组的户均收入至少翻了一番。到1979年年底,山科村7个作业组几乎都更进一步“包产到户”了。

    记者小心翼翼地翻开一份保存了40年的原始凭证——村民代表签署的《山科一队分组合同》,在这份发黄、卷边甚至有些破烂的协议书上,写着“建立生产则(责)任制,实行多劳多得、多劳多分、自负盈亏、各负责……”等内容,后面有4个签名:官善辉、官炳辉、周以宗、官友根。上官德辉向记者介绍,当年还有一份山科二队的分组合同,上面签名的是自己和官景辉、官慢生、官运春等人,每份合同有4名代表签名,合同原本共有8份,随着世事变迁,其中有的人已经辞世,协议书也只找到这一份。

    他们当时并不知道,仅仅在几个月前,数百公里之外的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村民也签署了一份分田到户的协议书,并由此获得“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称号。

    2019年10月29日,炉前村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炉前村山科组包产到户四十周年座谈会”,上官德辉等6名亲历者和村干部、村民一起,共同回味那段青春激扬的岁月。他们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我省农村改革第一拨“吃螃蟹”的人,参与并见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进程。

    “敢”字当头,逐梦的脚步不停歇

    冬日时分,记者走进村庄,眼见稻田里一茬茬收割后留下的秸秆,可以想象曾经硕果累累的稻浪场景。稻田旁边,一栋栋青瓦白墙、错落有致的民居交错排列,呈现出一幅岁月静好的新农村图景,令人流连忘返。

    随着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山科村的先行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为当地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活出了属于时代的精彩。当年参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官景辉老人,后来带头开荒山种果林,带动村民从单一的种田转变为发展多样化的种植业,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上官德辉回城后,先后在东乡油脂化工厂、宜春秀江制药厂等单位工作,始终保持“敢”字当头的创新精神,优化生产流程、加快生产效率,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广泛认同,曾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

    把握时代脉动,探求发展新路。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偏远落后的小村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村道路从唯一的泥土路变为全村水泥路环绕,村民收入越来越多元化,生活越来越富裕。2018年全村集体年收入达20余万元,人均年纯收入2万余元,实现了新时代的新跨越。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就是一段历史。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抚州这个小山村的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过去我们愁吃、愁穿、愁住、愁病,整天盼望着提高生活水平,盼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农业生产机械化。现在什么都不愁了,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上官德辉眼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在村庄里建一个村史馆,把当年山科村村民们的探索实践,通过文字和实物予以展示,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往事,知道自己的前辈曾经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留下过一个值得铭记的印记。

2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