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陈杰代表:发挥优势引领产业技术突破

2022-10-17 08:50 光明网-《光明日报》   孙宗鹤  阅读:91 

【书记校长谈发展】

发挥优势引领产业技术突破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有幸成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同时也是受益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代表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完整、融合交叉、创新人才集聚等优势。作为一名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和管理工作者,更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瞄准前沿的基础研究,是抢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陈杰代表表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既包括纯理论的科学研究,更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工程中科学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其研究方式既有依据个人兴趣的自由探索,更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集中攻关。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勇于站在国际科学前沿,形成若干研究领域和方向,久久为功勤耕耘。

“从我个人体会来说,潜心基础研究对于科研工作者拓展学术视野,独立思考和审慎批判非常重要。”陈杰代表介绍,近年来,同济大学注重营造潜心基础研究的科研生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计划》,设立“自主原创基础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开展科学前沿和“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鼓励教师真“做问题”,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如建立了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理论、工程随机系统概率密度演化理论(“Li-Chen”方程)等,受到广泛关注。

在陈杰代表看来,注重交叉的基地平台,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多学科共生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尤其是交叉研究基地平台。以基地平台为依托,集聚一支以顶尖科学家为核心,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为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队伍,提升高校科研策源能力。

他表示,基地平台对于凝聚团队、推进交叉以及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同济大学加强科研组织与服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体现人工智能赋能的多学科交叉的“十大学科群”,设立了“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基地平台载体作用,探索建立学科交叉机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学校获批建设首批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获批建设两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牵头建设的海洋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在稳步推进,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期项目也于近期正式启动。这些工作,为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与重要保障。

引领产业的技术突破,是拓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途径。“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要构建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产教融合新机制。”陈杰代表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胸怀“国之大者”,发挥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整体优势,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自主可控主动权,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要注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不断提高成果转化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学校关注基础研究对技术和工程的实质性支撑,研制出了多运动体智能协同的核心装备并大量应用;努力为“嫦娥五号”重大航天工程,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等重大工程建设作出贡献。学校还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与地方政府共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促进产业范式变革,推动大学知识溢出与成果转化。2021年,杨浦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总产值达564亿元。

陈杰代表表示,下一步,同济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健全“基础研究—前沿交叉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三维互融的科研组织模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切实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6日 09版)

15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