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竹镇位于广昌县北部,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设12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有141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镇有5947户,244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66人,多为汉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4.73人。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3公里。
全镇耕地面积22582亩,其中水田20212亩,旱地230亩,山地面积10.5万亩。境内有元代单孔石拱桥跃龙桥;明代雯峰书院;清代“榜眼第”;罗家村罗家堡有汉代墓葬群;图石村于1986年出土“马臀类”坦克型恐龙化石,列入“中华之最”;答田村张家脑刘家祠是1933年毛泽东召开农民座谈会旧址。全镇有17处名胜古迹列入县保护单位。
经济概况至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为5474万元其中工业2860万元,农业2614万元,财政收入251万元,比1991年(下同)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1620元,非农人均纯收入2300元,分别增长42.27%和43.75%。2000年底居民存款为1200万元,增长4倍。
农业全镇农业以生产水稻、白莲为主,一年两熟为耕作主体,随着新型农技农艺逐步推广,粮食总产由1991年8346吨上升到2000年11921吨,质品种种植面积2000年为25400亩,是1991年的6倍,白莲种植面积1997年为9617亩,总产279吨,是991年的1.98倍和6倍。1998年起,实施“双万”工程,以旴江河东侧6村为主,发展万担国际型烤烟生产;以西侧6村为主,发展万亩化工松脂林基地。答田至罗家6个村委会1.3万亩荒山栽种高产松脂林,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果园面积8668亩,挂果4475亩。养殖业发展迅速,至2000年三黄鸡养殖从零开始已发展专业养殖户56户,数量20余万羽,渔业养殖面积2000余亩,总产445吨,为199年2.1倍,生猪年出栏保持在13000头左右。
1997年引进外商投资235万元,兴办食用菌开发公司,全镇年产食用菌200万筒,产值300万元。
乡镇企业1985年甘竹村民谭衡兴从苏州请来师傅开始生产香扇、挂历,产品销售苏州,后采取户办、联户办形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本地企业拳头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并有着“香扇誉满浙苏杭”美称,2000年全镇香扇挂历厂442家,从业人员2880人,总产值2051万元。还先后建起莲乡藕粉厂、赣东酱色厂、粉丝厂等,全镇乡镇工业总产值由1991年1840万元,上升到2000年圩镇建设甘竹圩场是周边6个乡镇主要商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1985年铺设长1500米,宽152259万元。
米水泥路面新街,1995年通过抚州地区小城镇建设验收。2000年,在原206国道西侧投资32万元新建占地26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有225个摊位全镇有个私经营户485户,上交税金24.2万元,分别是1991年的2倍和1.5倍。1991~2000年镇新增房屋面积3.67万平方米,均是砖混结构楼房。
交通邮电交通便利,昌厦公路穿境而过,1993年扩宽甘竹至千善、广福二条18公里县乡公路,1996年投资70多万元建成樟树、朝华两座大桥,实村村通公路;1994年在全县率先开通程控电话,至文教卫生镇设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2所1997年9月,全县第一所希望小学一龙溪科龙希2000年全镇装机1400门。
望小学在龙溪村竣工,1997年10月通过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省级达标验收。2000年,镇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4人,病床25张,村级医疗点11个,医疗人员63人。2000年在罗镇有农民孟戏业余剧团3个,演职人员112人;农民铜管乐队2个,人员18名;龙灯队5个,人员98家村试办合作医疗。
有一个4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各种文艺团体每年到外地巡回演出60余场。流传600多年的古老剧种孟(傩)戏更具地方特色特别是四大唱腔之一的海盐腔只在该镇保留,2000年1月,江西电视台、抚州电视台、广昌县人民政府在该镇联合录制了以孟戏为题材的专题片—家戏,于当年5月、9月、11月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抚州电视台播放,2000年国家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海盐腔为世界文化遗产。9月,甘竹孟戏剧团参加全省农民文艺调演,获得抚州赛区三等奖。
1994年10月,建成全县第一座乡镇有线电视站,向用户提供12套节目,覆盖1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1997年投资8万元安装调频广播,实现村村通广播,镇文化站被省文化厅评为全县第一个全省百强文化中心站。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镇分别于1993年组建12个护林队、14个护校队、12个护村队,形成“十户联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同时开展普法教育,1995年,罗家村被中宣部司法部及省地县有关部门评为普法先进单位。1998年开展了四项清理整顿、“两劳回籍”人员帮教,使“两劳”帮教人员无一重新犯罪。
内容来源:广昌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