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3月5日电 题: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浙江千方百计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复工
新华社记者屈凌燕
“努力就是旺季,不努力就是淡季。”3月4日,诸暨张驰汽车配件厂里,几大箱汽车配件打包完毕等待发货,总经理周国平说。记者了解到,目前企业员工已经全部到岗,这是复工以来第一单产品发货,周国平告诉记者,银行贷款利率打折、减税降费等一系列帮扶措施都已到位,接下来“我们企业也要努力”。
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基本盘”,与规上企业复工相比,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受到疫情影响也比较深,是复工复产的难点,也是重点。浙江正通过加快打通用工、产业链协同和物流畅通等关键环节,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加速度”。
为加大破解用工难,浙江各地主动“走出去”,到四川、云南、河南等地招工,通过专车、专列、甚至专机形式,加大接回外省员工的力度,确保员工安全返工上岗。如永康市与云南省镇雄县“点对点”对接,在当地租用大巴车,直接把员工送到岗位;嘉善县包飞机,从四川接回154名返岗员工;义乌对通过铁路列车、客运汽车方式来义的企业员工,车票费用全额补贴……
目前企业复工率在加快提升,但是产能利用率恢复相对慢,主要原因是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尚未复工,中小企业虽然产值规模相对较小,但作为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螺丝钉”,在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
为解决产业链联动的问题,浙江一些龙头企业“打包备案”上下游企业复工,政府精准服务产业链联动复工。宁波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出击,输出大企业开复工经验,梳理出产业链配套企业清单,一口气将他们“打包”一并向主管部门备案确认。考虑到产业链上的企业相互依存,当地相关部门接受了公牛的“定制化需求”,同意公牛由点带线,逐步复工。10多家公牛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同步开工 “一个都不少”,公牛的产能也有了保证。
企业复产复工还需要“材料运得进来、产品卖得出去”。浙江重点加快推进物流企业复工和解决港口集卡运输等关键问题。
记者日前在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大港、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三的宁波舟山港看到, 10个1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已经泊满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货船,集卡在港区往来不息。针对疫情初期集卡司机短缺问题,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大数据分析宁波地区集卡司机业务信息,多平台向司机推送返工号召,并运用“三色码”动态科学管理。目前集卡司机数量已经与港口作业量完成匹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浙江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效果逐渐显现。
位于浙江新昌的浙江捷昌线性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线全部正常运行,其实复工后员工到岗率只有60%左右。浙江陀曼精密机械公司利用线上办公,复工率达到90%,还利用云平台开发了一套疫情防控系统,实时监控和了解公司防控情况和员工健康情况。
“数字化改造不仅实现了减员增效,还大大降低了人员集聚风险。”新昌高新园区管委会主任俞伟峰说,数字经济助力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亦能“满血”复工。
各地各部门采取的科学防控疫情和助力复工复产的举措发挥了有效作用。3月3日浙江共计537个、总投资8864亿元的浙江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充分激发民资、外资积极性,民间投资项目402个、总投资6953亿元,外商投资项目34个、总投资463亿元。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谢晓波表示,目前浙江对照“疫情五色图”和“复工率五色图”,加强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复工复产指导,着力推动企业和重大项目安全有序、积极稳妥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