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把春节阖家欢,变成抗“疫”全民战。我不曾想,回老家过年被“困”住,后来带领着32名大学生共同战“疫”,为家乡筑起一道有力的安全防线。一个决定,30天志愿经历,让我一生铭心记忆。
1分钟,做出决定,“我是党员,必须上”
我是江西理工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原打算利用难得的长假,为开题报告做准备。未曾想,当回到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千善乡盖竹村的老家时,却传来了疫情暴发的消息。
年关返乡人多,村里的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村头大喇叭每天“苦口婆心”循环宣讲、劝导。人在家中,心在门外。“这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又是一名党员,怎能袖手旁观?”想到这,我第一时间主动向村主任赖钦贵表明心意,希望能协助他们做好防控工作。
几位村干部高兴且担忧地告诉我,目前整个村共有13个村小组,435户,共1884位村民,工作人员仅有5-6名,加扶贫驻村小分队,不到10人。为有效阻击疫情,进村的5个路口都要设立劝返点,每天现场值守、登记排查、汇总数据、上报情况,同时,还要下村进行宣传教育和消毒。工作量大,人手急缺,但也担心我吃不消。我站在村委会大门口,斩钉截铁地表达了心意,“我知道防‘疫’工作任务艰巨,困难重重。我是一名党员,家乡百姓的生命安全需要我,我能上,我也必须上,请你们相信我”。就这样,我加入到防控工作中,站在了驻守站岗、下户宣传工作的一线。
1+32,做好领头羊,把“一个人”变成“一群人”
工作开展后,人手还是严重缺乏。于是我向村委会提议,号召寒假返村的青年大学生,一同投入志愿工作。在得到村干部支持后,我用微信和QQ,在全村动员,可没有想到,发出消息5天后,竟无人问津。
为打开局面,我组建大学生微信群,逐一添加好友沟通交流,了解原因。将疫情防控形势与志愿服务的防护安全知识整理成文,耐心告知大学生们最关心、关注的事项。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有中南大学饶明军、南昌大学饶明杰、烟台大学黄帝尔、江西理工大学邱玉萍、华东交通大学饶文斌、赣南医学院余芳、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饶嵌伟、宜春学院付小玲、江西卫生职业学院饶燕红等9位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虽然比预期少,但一个好汉三个帮,志愿工作可以开展了。
村支书吴润发和驻村第一书记符敏让有志愿工作背景的我担任指导老师。为了指导志愿者专业开展工作,我精心准备了防“疫”志愿知识培训资料,对志愿者多次进行线上培训。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饶嵌伟担任队长,负责排班和统筹全队工作;烟台大学黄帝尔担任副队长,负责出勤和志愿者表现考核;江西理工大学邱玉萍担任宣传委员,负责上岗“装备”和采访等工作。大家各司其职,保障了志愿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一天去执勤的时候,6点多就起床,吃了早餐后,第一个到达执勤点,一看手表才7点20。由于是第一天去值勤,既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终于可以为村里做一点事情了,害怕的是,自己会不会被感染,村民不配合怎么办。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开始了第一天的志愿工作。
在村支部书记吴润发告知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志愿者们2人一组,被分配到5个劝返点。我被分配到了村口的劝返点,负责登记进出车辆和人员、对村民进行体温检测并记录、摸排外来人员、宣传防疫知识等。
刚开始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很冷清,天气又有些冷,到了9点钟以后,发现很多人陆续要进出,一了解才知道,今天是赶集的日子,村民都要到集市上买日常用品。
我和另外一名志愿者一下子就忙碌起来。人多时,村民还要排队等候,一些村民对排查工作不理解、不配合,认为我们“小题大做”,对排查登记要求甚至恶语相加;加上村里实行一户一卡制度,每天每户只能一人可以外出。有一家三口不听从劝告,坚持要一起出门,甚至要“冲卡”……面对诸如此类情况,我们只能耐心讲解、耐心做工作。
看到我们在寒风凛冽里,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做工作,手都冻僵了,嘴巴说得也干裂了,只有原地踏步取暖,忙的时候顾不上喝水。不少村民们由一开始的不理解、冷言冷语,到后来积极响应配合、主动排队登记、主动上报情况,甚至主动要求加入工作队伍,还有村民到志愿岗捐赠生活和工作用品……看着村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心里感到付出的值得和欣慰。
防疫形势愈发严峻,需要的人手越来越多。为了扩大队伍,我们把当天的工作照片和视频发到微信群里,同时通过其他渠道向村民宣传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渐渐地,乡亲们理解并纷纷鼓励家中大学生报名。后来,志愿服务队里的青年大学生扩大到32人(村里一共在校大学生39人),志愿率达到了84%。
全国疫情局势到了吃紧阶段。我察觉到,对一个有1884人的村子,进行有效防控,人手仍是远远不够。当晚,我就把“主意”打到了自己家人身上,第二天服务岗上,村民们看到多了位老者,原来是我把父亲带到了志愿岗位上。这个举动,得到了志愿者们的响应,一时间,村口的值守岗上和宣传员里,出现多对“父子兵”、“父女兵”、“母子档”、“一家三口”、“祖孙三代”齐上阵的感人画面。这下,志愿者们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1个公众号,开创先河,防疫信息四联八通
几天的工作下来,我发现村民对病毒仍然不够重视,不少村民的口罩佩戴的方式不正确,甚至必要的外出也不戴口罩,这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让村民们及时了解形势,提高防护意识,在又一次征得村干部同意后,我运用多年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经验,为村里建立了首个村级微信公众号“千善盖竹大小事”,同时负责志愿期间的运营和管理。
白天,我和父亲严谨有序地工作。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总结工作、梳理经验。将譬如《告全体村民的一封信》《平凡的你,做出不平凡的举动》《齐心战役、人民在行动》等原创推文发布在公众号上,让乡亲们第一时间了解当天村里防控工作的最新进展。
由于每天要深入一线采访搜集素材,发布两篇原创推文,任务量急剧增加,我常常忙到月上中天,脑袋发懵。于是我又尝试在志愿者中招募公众号运营志愿者,这下一呼多应,十多个学生自告奋勇。我对运营志愿者们进行培训,由赣南医学院余芳担任小分队队长,负责统筹和分工。大家轮流值班,把当天采访编辑的文案发在微信群里讨论、审核、审批,再推送,以保推文有量更有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总算平稳了。
“千善盖竹大小事”公众号成为了乡村疫情防控的“传声筒”、行走的“扩音器”。每天即时报道疫情进展、宣传心理知识、卫生防护常识。目前,已发布防“疫”主题推文60余篇,浏览量达30000人次。公众号的建立为足不出户的村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渠道,也为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这次疫情,全村的老百姓逐渐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行动上改变陋习,充分认识到公共环境的卫生安全与个人安全息息相关。村里正能量的氛围也逐渐形成,自我防护意识增强,人人做到戴口罩、少出门、勤洗手。对国家和社会信心增强,新时代的村风、民风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
当然,这支三十多人的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也得到了村民们的“大拇指”和“连声赞”。周边的村庄也纷纷取经效仿。事迹也很快得到乡、县、市、省级相关部门的认可,这支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作为抚州市唯一一支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被共青团江西省委评为表现突出的青年集体。同时,被学习强国、中国日报、江西共青团、赣青团学、江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抚州市全媒体中心、广昌电视台等八十余家媒体报道。
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一个多月时间,感觉很漫长,感觉也很快。漫长于工作的艰巨辛劳,快慰于工作的收获感动。一个农民家出来的孩子,外出上大学后,还能在危难时刻,用自己所学所能,为家乡的建设和安全,贡献一份力,回馈家乡哺育,守护乡亲百姓的平安喜乐。这也许就是文化知识的力量,这远比看文献、整理实验数据更让我觉得心安。
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参加这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难道你不怕感染吗?”我脱口而出:“我是个普通人,说不害怕是假的。同时我更是一名党员,疫情当前,我又怎能袖手旁观?我得带头。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的防范意识不强,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如果不主动防控,那将更加危险。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会毫不犹豫的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来。”
我们始终能看到,在奔赴抗“疫”一线的一批又一批“最美逆行者”的身影里,我们有大学生党员,有大学生共青团员,但无论此刻身处何方、身居何位,我们都毫不迟疑选择逆行而上,诠释着属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致敬模范、学习榜样、撸袖践行,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党旗飘扬,心中一抹红,守护乡亲,一线践初心。
抗“疫”仍在进行,大学生的故事也仍在继续……
(作者:饶先发 系江西理工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