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3月20日电 题:中国潜力无限的市场是我们最大的信心——来自浙江十家外资企业的蹲点报告
新华社记者商意盈、李平、崔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如何,对于未来预期怎么样?连日来,记者深入杭州、嘉兴、绍兴等地,选取了十家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倾听他们的喜和愁、忧和盼。
3月16日,工人在浙江蒂娜尔时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作。新华社发(崔力 摄)
复工复产有序进行中
浙江蒂娜尔时装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内衣的日资企业,随着员工陆续返岗,生产车间已经是忙碌的景象,一批批成品即将装箱发往日本。一墙之隔是公司直播间,两位女主播正在通过天猫平台介绍新款内衣产品。
“公司2月15日复工,到目前产能已经恢复90%,我们正在抓紧补上之前拖欠的订单。”公司总经理顾国莉说,疫情对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今年的目标是挺过去,原本计划新增的两条流水线也暂时搁浅。
记者从浙江省商务厅获悉,浙江共有外资企业1.7万余家,除了此前疫情较为严重的温州地区,其他各地市均100%复工。与蒂娜尔一样,大量外资企业正在抓紧赶工,填补此前的空档,但受疫情冲击,他们也调整了生产经营目标。
晋亿集团是螺丝钉行业的头部企业,下游家电等产品销量降低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订单。公司副总经理余小敏说,全国一千多家门店2月份基本没有营业,短期来看疫情冲击影响很大,他们打算新招约50名销售员,用地毯式销售填补亏空。“今年一定比往年更难。”
机遇与困难总是随行,也有部分外资企业抓住特殊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变化,发展逆势上扬。在南六企业(平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流水线开足马力、机器正在高速运转,湿巾产能目前已达到每月1200万包。
公司协理金孝杰说,公司主营无纺布和湿巾生产,疫情使得消毒湿巾、手术衣、口罩等物资需求大量增长。公司春节都没有停工,加班加点赶制,这两个月销售同比增长了50%。
3月17日,工人在格林策巴赫机械(嘉善)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忙碌。新华社发(崔力 摄)
产业链修复依然面临困境
浙江各地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尽力弥补因为疫情带来的损失,但由于疫情在国外持续蔓延,以及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企业生产经营中仍然存在国外疫情冲击出现“倒春寒”、订单缩水多重传导以及招人难等困境。
浙江利渤海尔中车交通系统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铁路车辆和城轨车辆空调系统,国内轨道交通大建设让他们迎来了发展风口,但由于国外疫情蔓延,进口原材料成了麻烦事。公司总经理吕渊说,防震垫需要从法国进口,风道的一种复合材料需要从意大利进口,如果改成国内产品替代,成本起码要高出20%。
看着新闻里的疫情扩散信息,诸暨华海氨纶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徐爱军有点犯愁。“公司春节没有放假,开足马力生产,但复工复产还得复市,现在国内市场基本稳定,但国外市场令人担心。”徐爱军说,疫情在国外持续蔓延,整个行业的国外订单就减少了。同时由于国内下游客户基本是出口型面料企业,订单缩水的传导效应也在慢慢显现。
在美馨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十来位求职者正在等待面试。据介绍,因为公司投产时间不长,一直都是招工的状态,受疫情影响,现在招工尤其困难。“现在是有订单没人做。”公司生产经理董雄海说,“如果流水线全部开,起码需要300个工人,目前只招到一半。”
3月16日,员工在浙江蒂娜尔时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忙碌。新华社发(崔力 摄)
潜力无限的市场是最大信心所在
不久前,美国嘉吉平湖新型食品项目举行“云签约”仪式,该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其中注册资金5000万美元。美国嘉吉公司是全球食品及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2007年,该公司在嘉兴平湖投资设立子公司,生产高果糖浆,为饮料行业提供甜味剂等。“中国潜力无限的市场给了我们最大的信心。”嘉吉食品科技(平湖)有限公司生产厂长闫斌说。
日本电产芝浦(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杉本孝行已在中国工作两年,目前他正在着手建设本地研发中心。杉本孝行表示,虽然目前不容易,但无论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还是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的良好表现,都让外资有信心。接下去,他们也将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占据更大市场。
将陆续投入2000万美元用于研发、销售重点逐渐转向国内市场……盛诺集团总经理陈小华对未来公司的计划娓娓道来。他说,公司苦练内功的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外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资企业的帮扶力度。同时以5G等新基建撬动投资,采取多种方式刺激民众消费,按下沉寂多时国内市场的“快进键”。
格林策巴赫机械(嘉善)有限公司是一家德资公司,目前在玻璃生产设备领域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50%。公司总经理尚成说,信心比黄金还珍贵,我们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有信心,挺过这一关,未来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