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远古人神沟通的岩符…文字诞生前感恩谢神的原始记事符号。
广昌讯:据《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7卷,第2期披露: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广昌县考古学会会长姚澄清为该学报撰写的《古源访古·试解江西广昌县赤水镇古源万灵山“天书”之谜》的研究论文,展示了他对古源万灵山摩崖石刻--“天书”的初步考辩的独家之说。文章认为:古源万灵山摩崖石刻似字非字,似画非画,即非岩画,也非文字,介于岩画和陶文之间-凿刻在岩石或石坡上的记事符号,故称“岩符";它是人神沟通,感恩谢神,求神保佑的原始意象记忆,即文字发明前的早期记事的原始符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西广昌县赤水镇古源村万灵山摩崖石刻“天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广昌县文博工作者发现的。石刻散布在该村万灵山近千平方米的大眼(岩)排上,距县城34公里,距赤水镇圩北偏东八公里。这里布满了乌黑坚硬的巨石和石坡,阴刻着纵横交错的漕沟,刻划线条清晰,框架轮廓分明,纵横长短,曲直粗细各异,大小不一。构型奇特,疑似文符,没有远古陶文规整柔美;疑似画,又无彩陶、岩画形象逼真。章法粗犷,气势恢宏。大者似箩,小者似斗。符号众多,散布面广。寓意神秘,难以辨认,故堪称“天书”。对此,时任广昌县博物馆长、县考古学会会长姚澄清首次初步认为可能属古文字符号,上报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局,因而引起了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局领导,江西省博物馆、省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的关注。国家级考古学家彭适风,以及古文字学家彭明翰,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邹仰东等专家学者,曾几度亲临广昌,登上古源万灵山进行科学考,确认此处摩崖石刻是一重要的考古发现;并指出它当属远古人类刻划的符号,其作风接近吴城文化的风格。但专家们认为,此须专项经费投入,尚待科学发掘,系统论证,不是来去匆匆就能揭露其神秘面少……由于种种原因,历经世纪之交,千年更替,专家们科学发掘的良好愿景,至今未能实现。
面对此种情况,姚澄清自费“跑单帮”,带上干粮,数度登上万灵山,反复总览细看,摹其构型,探其规律,察其演变,觅其寓意,纵向回溯,横向比较,.……从而积累了知识,拓宽了思路,继而撰文立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历经几十个寒暑,数易其稿,将点滴积累,梳理透视,撰成《古源访古.试解江西广昌县赤水镇万灵山“天书”之谜》,企盼成为第一块引玉之砖。
(原载临川晚报2008年8月1日时政播报03版,胡啸、赖广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