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指示,也是培养新时代具有较高劳动素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这意味着让学生接受扎实有效的劳动教育,大中小学都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势必倾”,必须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的作用,因为课程既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方式,要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让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在高中阶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
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方面,要兼顾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二者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关于一致性,中职和高职院校都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关于差异性,由于中职和高职院校处于不同学段,因此要制定差异化的教育内容。对中职而言,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对高职来说,要更加注重围绕创新创业,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可以说,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学校即社会”理念,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这对职业院校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即引导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在普通高校劳动教育方面,要体现高校的特点和目标。一是课程设置要高标准,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二是目标追求要高定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要有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三是响应国家号召要有高速度。此次《意见》公布后,有的高校迅速反应、抓紧落实,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组织保障机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具体规划,是一套具有实践意义和时代特征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为其他高等院校做了很好示范。
为使劳动教育更好地贯彻落实,防范学生劳动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从中小学到职业院校再到高等院校的一整套评价标准,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发挥综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和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使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此次疫情给我们带来巨大冲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值得欣慰的是在防疫期间,各个学段学校都创造性地开展了劳动教育:中小学指导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职业院校发挥天然优势,组织学生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普通高校发挥科研优势,引导大学生成为最美“逆行者”。这些举措真正让“五育”并举落地落细落实,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