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4月4日电(记者赵倩 马思嘉)身穿黑色正装,戴着白色手套,张晓玉手拿干净柔软的白毛巾,擦拭着逝者墓碑上的灰尘,眼神专注,动作温柔如慢镜头。此时,她的同事拿着手机,将这一幕同步分享给逝者亲属。
“这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逝者的亲人,尽力把那份爱与思念通过每一个擦拭的动作传递出来。”张晓玉说。
今年清明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了避免祭扫人群聚集,不少陵园在对祭扫实行预约、错峰、限流等措施的同时,还推出“云祭扫”“代客祭扫”等服务。
29岁的张晓玉是宁夏银川市松鹤陵园的一名礼仪接待员,也是一名代祭员。“以前代客祭扫服务几乎无人问津,今年清明节情况特殊,每天都有6至8位顾客选择这项服务。”她说。
张晓玉毕业于湖南长沙民政学院殡仪服务专业。在陵园工作5年来,她为逝者举办过很多场告别仪式,但仍会因亡人家属的悲痛而跟着难过,也会因为人们的理解与谢意而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份工作是有温度的,生者对逝者的不舍让我无数次感受到温情。让逝者更有尊严地离开,是我们的使命。”她说。
近些年,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殡葬行业,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去帮助逝者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在松鹤陵园,“90后”大学生已占主要工作人员的35%左右。
“因为学习过专业知识,我们在心理素质、创新意识上会更强一些。”38岁的入殓师刘士静说,他工作时会想尽一切办法让逝者恢复生前容貌,为此经常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殡仪馆学习。
刘士静毕业于重庆城市管理学院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曾在多个城市的殡仪馆工作过,目前是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家殡仪馆炉化部副主任。每天早上6点,他准时抵达殡仪馆,开始紧张忙碌的工作。一天下来,他往往累得直不起腰。
刘士静至今还记得,大二那年去殡仪馆实习,遇到的第一具遗体就是非正常死亡。“当时吓呆了,眼看着老师傅几分钟就把遗体收殓了,什么忙也没帮上。”但渐渐地,接触的遗体多了,他也就不再恐惧,而是想着如何让他们更体面地离开。
像张晓玉、刘士静这样的新一代年轻殡葬人,把自己称为“生命事业践行者”,然而,一边是逝者亲属的感谢尊重,另一边却是外人甚至亲属的不理解。
“我从不去别人的婚礼,也不会主动与人握手,工作单位那一栏写的永远是‘民政局’。孩子快上学了,不想让别人看他的眼光有异样。”刘士静说,每样工作都需要人来做,希望有一天,我能正大光明地将自己的职业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