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工信部:当前我国主要医疗物资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 想完全满足全球需求不太现实

2020-04-09 15:11 李蕾  阅读:55 

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呈加速蔓延态势,我国疫情输入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而随着复工复产的大范围展开与多地陆续宣布开学,我国对疫情防护物资的需求也在增大。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医疗物资供应、“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在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一方面要做好国内重点地区的保供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全力配合对外援助和出口工作。

  就国内而言,重点地区除维持一级响应级别的京、津、冀、鄂四个省份外,还包括12个指定航空第一入境点所属省份。黄利斌介绍称,12个入境点一公布,工信部即与所在省份进行了对接,了解医疗物资需求,并做好保供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大各边境口岸和中等风险地区所在省份的医疗物资保供力度。

  据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介绍,通过全力动员复工复产,支持企业技改扩产,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生产企业资质审批,加强人员、设备、原辅材料运输等关键环节的协调,口罩、防护服、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等医疗物资产能产量大幅增长。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150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340万只,工信部重点跟踪企业的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日产能达到29万个,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日产能1万台,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日产能40万台。当前,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国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防疫物资的需求依然较大。曹学军说:“从供需情况看,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呼吸机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企业也正在尽力组织扩大出口。”

  国际方面,保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黄利斌提到,中国是医疗物资生产大国,面对疫情防控需求,我国各类呼吸机、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快速恢复并实现了扩能扩产,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保障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企业加班加点,千方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根据全球疫情蔓延扩散的态势扩能扩产。

  根据工信部梳理统计,截至3月底,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我国提出相关物资需求,涉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测温仪、呼吸机、药品等。国务院已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工信部将配合外交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组织落实相关物资的生产供应工作。

  不过,黄利斌也坦陈,在庞大的国际需求面前,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医疗物资产能的发挥和供给能力的提升。比如备受社会关注的呼吸机生产就受到全球化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的制约。“我国的产能不足全球的1/5,即使在关键零部件保障供应的情况下,想完全满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也是不太现实的。”黄利斌说。

  另外,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也指出,有创呼吸机是高端医疗装备,设计、生产和临床验证都必须经国内外医用安全和标准严格准入和认证,周期很长。主要零部件的供应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随着疫情蔓延,零部件供应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疫情影响下,通过扩产转产实现大规模增产,短期看基本不可能,长期也有困难。

  再如防护服的全球保供也受到中外质量标准、使用习惯等差异的制约。黄利斌告诉记者,我国防护服目前的日均产量已经超过了150万套,理论上讲,满足国际市场需要问题不太大。但这些防护服是分别按照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不同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的,与进口国和地区的相关要求并不完全匹配。近期,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四部门出台规定,要求出口的检测试剂等5类产品,国内生产必须获得我国药监部门的资质,同时要符合进口国和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曹学军表示,下一步,工信部还将加强产业链的协调,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精准对接国内外的需求,严格指导企业执行相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为国内外抗击疫情继续作出贡献。

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