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题:疫情背景之下,如何稳住外贸基本盘?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李慧颖、程迪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贸易组织最新报告预测,考虑到疫情因素,今年全球贸易恐将缩水13%至32%。
在各界普遍较低的心理预期之下,14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下降幅度虽然不小,但似乎已被市场各方广泛接受。在接下来更复杂的局面下,如何稳住外贸基本盘,各方面都在想方设法。
疫情成最大变数,外贸人承受重压
“我们过去常说,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今年外贸是真难做。”在外贸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浙江超超安全阀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小根,这几个月来愁得很。
“一开始是愁复工,疫情来了,工人回不来。”他告诉记者,在多方努力下复工复产了,国外又成了疫情“震中”,海外客户要么取消订单要么延迟收货,一些工人上班没多久又无单可做。
丁小根的现状和担忧不是个例。当前,疫情已蔓延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企业停产减产,许多口岸码头封闭停运,国际物流通道受阻。疫情对全球供需带来显著扰动,中国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海关总署14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收窄80.6%。受冲击领域中,加工贸易更为明显。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1.56万亿元,下降12.4%。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疫情影响“显而易见”,一些沿海外贸大省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广东、江苏一季度外贸呈现两位数下滑。从商品情况看,我国出口主力机电产品出口下降了11.5%。
记者长期跟踪调研的几家沿海外贸企业负责人表示,最近几个月心态的主打词就是“担心”,从复不了工没法完成订单,到产品做出来了运不出去,到产品运出去了又被各种理由拒收,再到接不到新订单……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日前表示,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加工贸易受疫情的影响更为快速直接,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挤压”。一方面,出口订单在减少。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受阻,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存在困难。
外贸新业态逆势上扬,民营企业韧劲更强
即便遭遇意外冲击,中国外贸依然有其独特的闪光点。
首先,象征着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更能反映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的一般贸易在一季度表现明显好于加工贸易。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3.94万亿元,下降5.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60%,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
其次,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仍旧保持蓬勃发展态势。一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的进出口额增长34.7%,市场采购方式出口增长50.9%。
就在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河南保税集团总裁徐平认为,国家决定新增46个综试区,对跨境电商而言是“极大利好”。
再次,民营企业呈现进出口降幅小、比重提升的态势。一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下降2%,比整体降幅低4.4个百分点,呈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民营企业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9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5%,成为带动当月我国外贸整体好转的主要力量。
最后,“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我国稳外贸和推动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可靠因素。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07万亿元,增长3.2%,高出整体增长9.6个百分点。
打好政策“组合拳”,积极调整“危”中求“机”
当前,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全球疫情何时出现根本性向好信号,仍不明朗。
形势逼人。如何稳住外贸基本盘?业内人士认为,要锲而不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危”中求“机”。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认为,要在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制定上协同发力,也要在政策落实上长抓狠抓,时间不等人,要让更多外贸市场主体享受“及时雨”。
针对加工贸易尤为承压,我国政府已经研究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举措,包括降低企业内销成本、扩大内销选择性征税试点、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扩大商品准入范围等。
特殊时期,要有特殊之举。广交会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贸易盛会,如何发挥广交会在促进全球贸易中的作用,也颇受各界关注。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决定,第127届广交会于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这将是广交会首次完全以网络形式举办,实现中外客商足不出户下订单、做生意。
作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稳住外贸基本盘,更有着深切而现实的全球意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既要竭尽所能帮助我国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也要力争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形成良性互动。
业内人士认为,广大外贸市场主体要在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同时也可尽量抱团取暖,进一步增强中国外贸的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