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本报记者 练炼
走进九江市柴桑区广袤农村,古树、屋舍、良田、美池、亭台……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景徐徐展现在眼前,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正印证着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般的舒适安逸、怡然自得的生活。
提升农村颜值,展现乡村气质。近年来,柴桑区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为主抓手,开启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柴桑大地正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生态宜居之地。
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石”
春光明媚,柴桑区岷山乡金盘村村民黄克伟正在自家的菜园里采摘新鲜的白菜。“搞新农村建设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石板路、休闲亭、清澈的池塘、健身操场……”黄克伟介绍说,过去,这里都是“空心村”。现在环境变好了,植被多,空气清新,经常有游客慕名来游玩。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中,柴桑区既“走出去”又“请进来”,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和邀请专家授课更新理念的做法,将文化、地域元素融入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城门乡红旗村后垄黄将“日晷”与文化长廊“观辰廊”相结合,告诫村民应珍惜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马回岭镇杨柳村胡家就地取材,用青石板铺路,经济又生态,竹子打造的糍粑亭,方便村民日常劳作,又弘扬传统文化……在不破坏村庄“肌理”,不搞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景观,既提升了颜值,又留住了乡愁。2019年,全区334个新农村点“七改三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并打造了10个精品村庄、15个优秀村点。
生活垃圾治理洗净“脸面”
在城门街道“垃圾兑换银行”,村民收集来的垃圾成了“宝贝”:100个一次性杯子、20个灯泡分别可以积50分、1斤塑料袋积100分。积满350分就能换香皂,600分就能换纸巾。不仅如此,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畜禽粪污、秸秆废弃物和餐厨垃圾也有了“好归宿”,位于沙城工业园的礼涞公司将这些垃圾“吃干榨尽”,通过生物发酵制成有机肥,成了庄稼生长的香饽饽。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变农村环境面貌的突破口。作为全省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地,柴桑区在完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提升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探索出垃圾分类处理的好路子。如今,在城门、狮子、港口等试点乡镇,可回收的垃圾不出户,可沤肥的垃圾不出村,可回填的垃圾不出乡镇,有毒有害的垃圾按要求集中无害化处理,而且这种模式正以点带面向全区农村铺开。
厕所革命让“方便”更方便
“以前,家家都是旱厕,房前屋后全是臭水沟,天气一热那个味道真受不了……”说起改厕前村里污水横流的样子,新合镇址坊村村民叶敏不住地摇头。如今,通过改水、改厕、铺设排污管网等,村里的环境面貌大为改观。“生活污水、粪水通过污水专用管道,流至三格化粪池沉降处理,再经过人工湿地初处理,过滤后的污水进入纳污管道统一接入污水处理终端,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现在,址坊村沟再也没有难闻异味。
小厕所折射大文明。柴桑区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环境整治工作协调推进,采取一体化密封式无害化改厕。2019年,区财政安排农村30座公厕建设指标,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每座补助8万元,以“布点合理、注重特色、新改并举、以奖代补”的原则加快推进,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