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深宝
4月27日早晨,阳光照耀在都昌县大沙镇南垅村的塑料大棚上,熠熠生辉。大棚里的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由都昌县新光明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这片大棚,是一个产业扶贫项目。该公司在南垅村流转土地520亩,规模种植蔬菜、水果等,安排30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20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就业扶贫基地。
该村53岁的贫困户沈奇旺,左脚残疾,是该公司的管理员,月工资1500元。当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公司上班。“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务农‘三不误’。”他开心地告诉记者,“我家吃的大米、蔬菜都是自己种的。”沈奇旺的妻子是聋哑人,也在该公司就业。现在,他家不仅脱贫了,而且建了新房,幸福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该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事例。
都昌是“十三五”省级贫困县,有1.7万多户、6.36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重。该县立下愚公移山志,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全县头等大事,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近日,该县脱贫退出,交上了一份脱贫攻坚的合格答卷。
产业特色变成扶贫亮点,铺就脱贫致富路
4月28日,天刚放亮,该县南峰镇石桥村贫困户冯唐水,骑着电瓶车前往附近的村庄购买了20多公斤小龙虾苗,然后放到水田里。他承包了160亩鱼塘养鱼,同时承包了160亩水田,采取“稻虾共作”的方式,养殖小龙虾。
“这些小龙虾苗,养殖两个月后,就可上市销售了。”冯唐水说,“今年,我贷款4万元,撸起袖子加油干,力争实现年产值50万元以上,利润20万元。”
石桥村位于鄱阳湖畔,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我们帮助贫困户养殖小龙虾,水中‘淘金’;带领他们种植油茶,在山上建设‘绿色银行’。”石桥村第一书记王文胜说,“石桥村90%的贫困户有产业,年年有收入,不仅能脱贫,而且能致富。”
都昌县山水资源丰富,拥有鄱阳湖三分之一水域。该县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油茶和小龙虾产业,把产业特色变成扶贫亮点。目前,该县茶叶种植面积3.15万亩、油茶种植面积4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12.2万亩,为贫困户铺就了脱贫致富路。
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实现稳定脱贫
该县汪墩乡古岭村陈永香,丈夫于2012年病逝,她与两个儿子艰难度日。由于要照顾小孩上学,她一直不能外出务工。2014年,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针对陈永香的实际情况,该县对她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随后,推荐她到县芙蓉山工业园内的江西富德士服装有限公司就业,平均月工资4300元。去年年底,她家已脱贫。“我在这里务工,收入稳定。大儿子在读大学,小儿子在上高中,生活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她信心满满地说。
江西富德士服装有限公司有员工500多名,其中贫困人员30名。“我们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就业,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该公司行政经理姜清华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该县建立了贫困户以工代训的培训机制,引导贫困户到企业务工,把贫困户培养成产业工人,把产业工人培养成技术能手,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过上幸福生活。近三年,该县通过就业扶贫,惠及贫困户2万多人,落实各项补贴1665万元。
“脏乱差”变为“洁净美”,提升群众获得感
该县大港镇盐田村的但誉超,右手残疾,他的妻子下肢瘫痪,一家5人生活困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得知但誉超熟悉电脑操作,聘他为脱贫攻坚专干。他的妻子在家里创办画室,也有不少收入。2017年年底,他家脱贫了。
记者在他家看到,新房宽敞明亮,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他们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
作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2017年以来,盐田村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村庄整治项目191个,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如今有了洁、净、美的新面貌。记者徜徉在村庄,真切地感受到天蓝、地绿、山青、水碧,恰似一幅江南水乡秀美图画。
“我们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港镇党委书记段雯说,“如今,大港镇农村环境变美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民居住舒心了,城里人羡慕不已。”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都昌县积极推进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县已投入村庄整治资金8.22亿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站在新起点上,都昌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下足“绣花”功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贫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