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 本报记者 鄢朝晖
初夏时节,丽日流金。行走在会昌广袤大地上,处处可见农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的繁忙景象。
2019年4月28日,会昌县正式脱贫退出。脱贫退出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一年来,扶贫政策接续,干部汗水凝结,会昌将责任扛在肩,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确保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奋力书写群众心底认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准扶贫答卷。截至目前,该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62485人降至777人。
精准发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会昌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贯彻国家扶贫方略,瞄准靶心,描绘了一幅识别精准、政策到位、后劲充足的扶贫蓝图。”会昌县扶贫办主任李卫明说。
对象上墙、政策上墙、措施上墙……在会昌各村村委会,一张张决胜贫困“作战图”悬挂在醒目位置,图上清晰记录着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生产条件、劳动能力及增收计划等情况。摸清底数扶真贫,信息公开利监督,这是该县在扶贫工作中把握的一大原则。该县组织全体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细致摸排建档立卡人口,汇总信息至各村公开。同时,动态监测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稳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对易致贫返贫人群,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主动帮扶、因户施策,防止其因突发事件致贫返贫,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干部们做事认真仔细,反复询问核对我的家庭情况,对我的家底非常熟悉。”站塘乡站塘村村民张兴任说。
掌握了贫困底数,还需对症下药。为此,会昌县坚持政策落实和帮扶措施相互结合,帮扶措施与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无缝对接。该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补齐民生短板,大力实施产业、就业、安居、教育、健康等扶贫工程,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断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贫困家庭脱贫稳定可持续。
聚焦重点,合力攻坚战贫困
清晨,叶子缀着露珠,蜂农曾运富在养蜂基地忙碌着。讲起自己的“甜蜜事业”,他脸带笑意。“2017年,我加入了村里的养蜂合作社。现在,我扩大了养殖规模,年收入增加了三四万元呢!”曾运富所在的筠门岭镇荣田村是省定深度贫困村,近年来,通过“政府+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该村贫困群众都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稳脱贫的有力抓手。为激发各村“造血”功能,会昌县通过“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引进和扶持了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706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道路宽敞了,村里的毛竹、茶叶再也不愁销路,扶贫产业越做越红火。”永隆乡小寨村村委会主任华永胜告诉记者。会昌县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加强贫困村农产品产销对接,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消费来自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产品。2018年10月以来,全县累计销售消费扶贫产品近5000万元。
产业兴、就业稳,脱贫才有底气。会昌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业扶贫行动。该县通过持续的“送岗进村”“送岗入户”以及交通补贴等政策鼓励转移农村劳动力。在会昌,全域布局、科学搭建的扶贫车间将就业岗位送至贫困群众家门口,生态护林员、乡村公路养护人员等公益岗位吸纳了众多贫困群众就业,家政、电商等培训增强了贫困群众就业能力。
对产业、就业难以解决的,该县一方面采取兜底保障的方式补齐短板;另一方面,在医疗、教育、移民搬迁等扶贫领域因户施策,全力攻克极度贫困堡垒,以最硬的作风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尽锐出击,扶贫队伍不撤离
期满申请留任不回京的第一书记王震、三天卖出500公斤滞销红薯干的第一书记汪洋、带着孩子去扶贫的“白衣卫士”邱柳……这些都是会昌群众熟悉的名字。他们与驻村工作队一道坚守扶贫一线,践行着“村民不脱贫,干部不撤离”的承诺。“我从2014年开始驻村,其间母亲生病、妻子生产,单位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想换其他同志来接任第一书记。但想到自己熟悉村情民情,便于工作开展,就一直坚持下来。”会昌县人武部驻晓龙乡上保村第一书记汪洋说。
帮扶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该县集结攻坚力量,挑选精兵强将加强驻村帮扶力量,安排4112名干部实现对全县19277户贫困户结对帮扶的全覆盖。同时,增强包村领导力量,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驻县)结对帮扶单位负责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每人包1-2个村担任“包村责任人”,统一调度村内其他“十职”干部(大村长、第一书记等十类干部)组成战斗集体,全力攻坚。
在脱贫攻坚征程中,该县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干部作风的“大熔炉”,将农村党员培养成为懂农业、爱农村、乐于奉献的精干力量。麻州镇增丰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曾检明的带领建设下,村容秀美、产业红火,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2017年便实现了整村脱贫目标。
脱贫提振底气,劳动创造幸福。伴随着脱贫攻坚脚步,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逐步成长出一批乡土专家扎根于会昌大地,成为引领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