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抚州城区出发通过高速进入资溪县城后,沿省道资茶线上继续行驶约15分钟,一座精巧夺目的民族风格特色牌楼便映入眼帘。穿过牌楼是绿意盎然的畲寨,一排排青瓦白墙井然有序,精细的雕窗和别致的彩绘让人眼前一亮。这个位于闽赣交界处的美丽村庄正式成立于1994年,同样有个美丽的名字——“新月”。从武夷山区闭塞落后的贫困村,蜕变成如今远近闻名的致富村,它的历程也如同新月一般,希望无限、弥足美好。
谈及村里日新月异的变迁,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说他们的领路人——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兰念瑛功不可没。
初见这位畲族女人,个头不高,面庞黝黑光滑,身着红色碎花衬衫、黑色西装裤,脚踩5厘米高的黑皮鞋,一根粗粗的麻花辫从后脑勺梳起,盘旋绕头盖一匝,插上一根小巧精致的银发簪。她62岁的年纪,依旧神采飞扬,眼神清澈又透着坚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练。忆起昔日岁月,兰念瑛不禁莞尔一笑,眼睛弯成了两轮新月。
名起:25岁成为全村首个“万元户”
和村民一样,19世纪60年代末,兰念瑛跟随父辈举家从浙江新安江迁到当时尚隶属于草坪村的新月畲族村安家落户。11岁的兰念瑛,自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到了19世界80年代初,20岁出头的兰念瑛发现乡亲们每年往返浙江探亲,乘火车出行却总要带上果木苗,十分不便利。她灵机一动:倘若在本土发展苗木种植产业,村民就无需大费周折从老家带果木苗了。在爱人钟志良的支持下,兰念瑛信心十足说干就干,随即从浙江老家带来100斤的枳壳苗。但由于一没经验二没技术,没有掌握嫁接技术的她,苗木种下不到一年就全部死了。
这“当头一棒”,并没有让兰念瑛屈服。省吃俭用的她坚持读书看报,刻苦钻研苗木栽种培育技术。一次偶然机会,得知浙江黄岩要举办苗木种植培训班,她当即卖了家里的猪,换了200元钱凑齐路费和学费。为了节省开销,兰念瑛让爱人钟志良独自前往参加学习培训,她则留在家里干农活。学成归来的丈夫还带回一些种苗,手把手教会兰念瑛后,又忙碌起自己运输工作。聪慧的兰念瑛独自实践试种,掌握嫁接技术后的第一年就喜获收益。
“尝到甜头”的兰念瑛干劲更足了!第二年,她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将种植面积扩大至4亩,当年出苗16万株,获纯利1万多元。25岁的兰念瑛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全村首个“万元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率先致富的兰念瑛,一下子成了当地知名的苗木种植专业户。她经手嫁接的苗木存活率高达95%,引来越来越多的村民登门求教,兰念瑛也总是倾囊相授。
希望:苗木敲开“致富门”
1994年12月,新月畲族村正式成立,不再隶属于草坪村。谁来当大家的“领头羊”?不负众望的兰念瑛全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然而,一道难题摆在了她面前:刚成立的新月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00元,人均不足一亩的耕地,还有三分之一是冷浆田。一穷二白的家乡要如何甩掉“穷帽子”?
“村民推举我领头带着大家干,就一定要为村里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兰念瑛用数十年践行着这句承诺。她理清了思路,决定继续发挥新月村紧靠着马头山原始森林的生态优势,走苗木种植致富的路子。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兰念瑛通过报纸了解到全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察觉到了带领村民甩掉“穷帽子”的机会。她当机立断,决定召集村民集体上山采种,进一步节省成本的同时,开发更多造林苗品种。
为采摘一种名为“美毛含笑”的树木种子,兰念瑛顺着像涂了油一样的光滑树干上树、下树,整整花费了3个小时。“当我们把她放下时,她都站不住。可她还笑着说上面的风景真不一样,说有几道安全绳保护着她,我们那么紧张干什么。” 据村民兰金坤回忆道,当大家拿着一包包沉甸甸的树种时,都差点流出了眼泪来。
1999年开春,兰念瑛动员村民大范围将种子培育成造林苗。“万一培育出来造林苗,卖不出去怎么办?”为给村民吃下“定心丸”,村两委决定和村民签署协议,让村民放开手大胆干。怎料,村民们却坚持要和兰念瑛个人签协议才愿意干下去。
“当初种子是我让大家采的,我签!”兰念瑛一心只想着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她挨家挨户与50户村民签下了100亩苗木种植合同,价值高达180多万。村民以苗木入股,不投入一分钱,所有风险由兰念瑛一人承担。一向支持她的钟志良,看到这沓合同却坐不住了:“你吃了朱砂(傻)啊!市场不是你说了算,万一失败我们就得倾家荡产!”
扛着巨大的压力,兰念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苗木产业上。2000年,兰念瑛带领新月村村民组建了资溪县新月苗木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运作。为了开拓市场,一年365天,她大部分时间在外奔波。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000年退耕还林政策落地,兰念瑛手里的造林苗成了“香饽饽”,订单接踵而至。“最开始跑订单的时候,我把江西每个市都跑遍了。后面忙不过来,不停地送货,最长有一次连续28天都在车上睡。”兰念瑛笑了,新月般的眼睛闪烁起来。
这一次,新月畲族村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村民的苗木不仅脱销,随着市场价格上涨,收成相当可观。为了抢订单,兰念瑛还经常跑到外地调货。
那年的农历腊月26日,整整一年没怎么待在村里的兰念瑛现身了,拎着两大袋现金——足足200多万元,按照合同给村民分钱。但签订合同的50户村民领到的钱,都超出了合同的约定数额。原来,兰念瑛把多盈利的部分也按照比例分给了大家。当时分钱最多的村户拿到了十几万元,最少的村户也分到了几万元。而在当时,乡镇公职人员的月薪不过400多元。
苗木种植敲开了新月村的“致富门”,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脚下的步子更稳了,苗木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新月村一度成立了3家苗木专业合作社,苗木基地面积达1000多亩,销往福建、广东等10多个省市,年产值突破400万元。“新月苗木”逐渐成为苗木市场的知名品牌。
新生:幸福歌声满村飞
随着绿化苗木市场的逐渐饱和,帮助村民致富增收需要寻找新出路。兰念瑛开始了新的尝试:一边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通过引进彩色树种和珍贵花卉,继续发展苗木产业;一边引进新兴产业,深挖畲族文化特色,带领村民走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从2016年起,在兰念瑛的带领下,新月村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行了民房屋面改造,建成了山哈广场、环村旅游公路等项目,打造畲族民俗风情游项目,用丰富的方式充分展现畲族图腾、祭祀、农耕历史文化。此外,村里成立了武术表演队、青年山歌队,让65岁以下的村民端起了“旅游饭碗”。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在外面务工比起来,幸福多了!”2013年因病返乡的村民兰启贵是村里的护林员,一度因病致贫的他在2017年实现了脱贫。在表演队兼职的他,仅这一项,去年的年收入就实现了2万余元。
从发展民宿产业,到销售女儿红米酒、畲族三鲜粽、艾叶粿等畲族特色食品,兰念瑛提出的每一个倡议,都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村民兰丽珍夫妇通过制作畲族特色食品,在家门口实现了年收入逾10万元。村里的山哈小筑等民宿产业,也办得风生水起。
新月畲族村现有119户人家、423位村民,在兰念瑛的推动下,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从3年前的4千人次迅速增长到5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7万元。
为了进一步给村集体增收,兰念瑛决定结合畲族传统做法和现代工艺,将红曲酒、桂花酒、畲族三鲜粽等畲族特色美食产品打造成旅游产品,探索“党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旅游”发展模式,实行“产销分离、全民参与”模式,进一步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拓宽强村富农发展之路。
身患高血压的兰念瑛,在家里备足了十几个酒缸,疫情居家隔离期间,每天坚持酿酒、品尝,最终根据口感确定了桂花酒的统一标准。现在,桂花酒和女儿红米酒被打包成了“情侣酒”捆绑出售。
在村里山哈小寨的山这头,酒窖和无菌车间将拔地而起。通过与客商的抚州山哈小寨农旅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村集体成立的资溪县鑫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了村民的“摇钱树”,预计今年将增收100万元。
在兰念瑛的努力下,新月畲族村拧成了一股绳。该村先后六次被国务院和江西省政府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集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文明村镇”等殊荣。2015年,新月畲族村新建村小组被列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2017年3月,该村的新建村小组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初心:不忘党员的本色
回首新月畲族村二十五年巨变,从‘茅棚村’走向小康村,兰念瑛一路在奔跑。她连续三届当选为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绿色小康户、全省十大井冈山之子、全国脱贫贡献奖等称号。
面对响当当的荣誉和村民们的盛赞,兰念瑛却非常谦虚,她说自己只是做了党员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党员,她还要坚持“把党的阳光播撒进畲寨人的心田”,带领畲族村民追梦美好幸福生活。
“她不仅教我们技术,还帮我们垫钱。”村民兰启华在兰念瑛的帮助下,靠着苗木种植摆脱贫困,住进了小洋房。像兰启华一样,因为兰念瑛施以援手而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还有很多很多。
在村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也是她制定的:卖苗时,先卖村民的,再销党员和村干部的,让村民 “零风险”种苗。而兰念瑛自己的苗,总是放在最后卖。为此,她也曾亏过不少钱,生意上的朋友十分不解,可兰念瑛从未动摇过,“我放弃了这点机会,可我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