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歆
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山雾弥漫。一支省外旅行队在村民彭夏英家的农家乐用过晚餐,被山村静谧的夜吸引住了。“老乡,我们能住村里吗?”领队问。“没问题,跟我走吧。”彭夏英答。“我们有十几个人,住得下吗?”领队有些迟疑。“包在我身上。”她起身向外走去。
一幢新落成的两层小楼,静静地躺在群山怀抱中。彭夏英推开大门:“欢迎来到我按民宿标准建好的新家。”客人们惊奇地打量着楼上楼下:8间卧室,瓷砖地板,窗明几净。
谁能想到,这名自信从容的民宿老板娘,曾多年靠着“一把斧子、一把刨子、一把锯子”,在井冈山的群山之中,艰难地开辟自己的生存之路。
“我和老伴凌晨4时上山砍竹子,扛十来根竹子出山,在家用刨子做成竹筷。”彭夏英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每天做出3000双竹筷,一直做到晚上10时。第二天还要走1个小时的山路,把做好的竹筷挑到山下卖给收购商。”
生活的担子,如同沉重的毛竹一般,压在彭夏英的肩头。3个孩子要吃饭上学,她和老伴没日没夜地干活,也只能维持温饱。然而,命运似乎对她特别不公。上世纪90年代,爱人张成德在干活时受了重伤,家里新建才1个月的房子被大雨冲垮,彭夏英自己摔伤腰椎,动了手术。
“房子倒了,我们重新建。腰椎伤了,我也要下地干活养家。”艰难的日子里,彭夏英坚持着不向命运低头。她的抗争,让这个深山里的家庭得以延续生机。
2015年,彭夏英家被评为贫困户,她却不喜欢这个称呼。这个一辈子都在奋斗的女人对旁人说:“我不想当贫困户。”靠着精心饲养受赠的7只黑山羊,彭夏英在政府的帮助下,走上了充满希望的脱贫之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视察,走进了彭夏英的家。“总书记亲切地和我唠家常,这让我对自己能够脱贫充满信心。”对那一天的情景,彭夏英记忆犹新。
从那以后,彭夏英乘着神山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拿出全部积蓄,用自家房子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不久,两口子又办起“神山特产”小卖部,还拿出编织竹篮、制作竹筷的老手艺,为游客现场表演“绝活儿”。村里成立了黄桃、茶叶合作社,彭夏英以土地入股,成了每年领取分红的“股东”。如今,“一桌佳肴、一份特产、一片果园”,让她家每年的纯收入达到10万元。
“自己富起来了,不能忘了乡亲们。”彭夏英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自家的农家乐不再扩大规模,而是帮助其他村民一起搞农家乐,让大家都有生意做。“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好。”她笑着说。
作别彭夏英,车行盘山路。窗外,一簇簇的井冈杜鹃,开得正艳。战胜贫困,奔向小康,这片红土地又迎来了“岭上开遍映山红”的时节。彭夏英的笑容,正与大山深处千万朵美丽而坚强的“红杜鹃”一道,迎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