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彩萍
5月19日,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温盘村,记者见到朱增义时,他正在整理蜂箱,再过几天,他就要带着120多箱蜜蜂进山了。
每年朱增义都要进山放蜂,前后转场两次,历时3个多月。在这期间,他要吃住在山里,有时候自己搭帐篷,有时借住老乡家里或者水电站。30多年来,大山深处,花草丛中,到处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拄着双拐,拖着残疾的躯体顽强地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今年63岁的朱增义,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从此靠拐杖行走。妻子徐春云也身患残疾。夫妻俩身残志坚,不甘向命运低头。朱增义说:“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做不了田里农活,但天无绝人之路。听别人说养蜂能挣钱,我们村自然环境又好,漫山遍野的野花,适合养蜂,我就干这个。”
万事开头难。朱增义掏出自己的全部家底,加上向亲戚朋友借的钱,买了10箱意大利蜜蜂。可因为没有掌握技术,缺乏经验,这些外国蜜蜂死的死、飞的飞,最后血本无归。朱增义没有气馁,他买来有关养蜂技术的书籍认真研读,并四处拜师学艺。不久他又重操旧业。就这样,一步一步,一年一年,他的“甜蜜”事业越来越顺利。
2014年,朱增义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的脱贫步子迈得更大了。扶贫工作组为他申请了5万元融资贷款,请来养蜂专家向他传授养殖经验和销售技巧。朱增义的养蜂规模迅速扩大。目前,他已拥有120多箱蜜蜂,每年可产蜜1500公斤,收入10多万元。与此同时,朱增义用养蜂的收入发展养殖业,在自家屋后建起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养鸡鸭鱼等,每年收入将近6万元。他和妻子分工有序,他负责养蜂,妻子负责养鸡鸭等,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朱增义夫妻的勤劳肯干远近闻名,村民说起他们都赞誉有加。“他们虽然身有残疾,但能吃苦。之前养那么多蜜蜂鸡鸭鱼,没请帮手。在山里养蜂,生活苦,夏天热,冬天冷,蚊叮虫咬,但老朱一做就是几十年。如今事业发展壮大了,他就想带着大伙一起发家,主动邀请村民成立了养蜂队。”曾经跟着朱增义一起养蜂的村民黄社林如是说。
说起自己的脱贫之路,朱增义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他说:“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家庭,没有政府的帮扶政策,日子过不了这么好。”他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外出不便,镇里的电商平台帮他销售了50多公斤蜂蜜、几十只鸡鸭。“我2016年就脱贫了,下一步还要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