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广昌莲文化的起源及历史资源情况

©原创 2019-12-12 17:28 广昌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2039 

广昌莲文化的起源及历史资源情况

广昌人民喜莲、爱莲,以莲为业,以莲为生,以莲为荣,广昌不愧为久负盛名的中国白莲之乡。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孕育了独特的莲风民俗,创造了璀璨的莲乡文化,体现了莲的高雅审美情趣。因此,在广昌处处都有莲文化的绚丽风采。

1、广昌种莲历史及莲文化萌芽

据广昌县博物馆的考古资料显示,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广昌就有古代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并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莲,属睡莲科,又称荷花,古代亦称芙蓉、芙蕖、菡萏等。广昌白莲,是优质的子莲品种,因原产地为广昌而得名。它以其

色白粒大、味甘清香、营养丰富而闻名于世。广昌白莲栽培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明正德《建昌府志》载:“白莲池在广昌县西南五十里,唐仪凤间居民曾延种红莲,其中数年变为白,于白莲中得金范观音像,后一年,白莲又变为碧”。明初,人才盛出,麟角里(今甘竹镇)官仓前池莲忽生异种。正德间复生红、白二种,色味殊常(清同台《广昌县志·星野志·祥异附》)。其实广昌的种莲历史还可以上溯到更早的年代。居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古越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人人身上都画有莲瓣纹饰,而广昌正属古越族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广昌当在“唐仪凤年”之前就有种莲的习俗,并产生了莲文化的萌芽。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莲子以豫章汝南者良”。“豫章”指豫章郡(即今江西省),“汝”为汝水(古时盱江的别称),“汝南”即指广昌南部,李时珍称赞广昌的白莲品质优良,说明在明代广昌白莲就誉满全国。

2、广昌莲文化的历史积淀

同志版《广昌县志》载:“宋代广昌雅号莲乡”。相传,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广昌县令谢觉之在白莲池豪建“莲香堂”。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莲花生日,县太爷邀请乡贤墨客,坐在依山傍水、造型别致的亭台水阁里,透过漏窗,居高临下,观赏莲田景色,作诗抒怀。有诗为证:“千朵莲花三尺水,一湾明月半亭风”。后“莲香堂”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代相沿,在广昌方言中“香”与“乡”谐音,以后民间就有称广昌为“莲乡”。清代县志有“满县花枝放呈祥”的描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境,每年的夏秋之际大广昌随处可见。广昌随着种莲历史的不断深入,莲乡人种莲、爱莲、崇莲、颂莲的意识不断浓郁,一系列与莲相关的独特莲文化现象不断丰富多彩,沉积厚重。

广昌莲文化的类型、特色

(一)民俗文化类

1、莲神太子庙会:

“世界处处有莲花,唯独广昌有莲神”。这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马元浩教授,在广昌观看民间莲神太子庙会后发出的感叹。这种迎莲神、庆丰收、求平安、盼富裕的莲神太子庙会,是广昌县赤水镇大禾莲神太子庙会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的。届时四邻八乡甚至闽、赣两省边境的赶会人多达一、两万人云集赤水圩镇及大禾邻村一带,而赤水圩镇更是万人空巷,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尤其是莲神出行的当日,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唢呐声、音乐声,观众喝彩评论声,声声汇成一片,真是热闹非凡,这种喜庆的氛围真的赛过了春节。

庙会的核心活动是祭拜莲神,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一、娱神——在莲神太子庙侧边的莲神台唱戏(连唱五至十夜不等),恭

请七位莲神太子在莲神台正前方的行宫里看戏,意为着莲神与人

们一起同欢;二、游神——用七顶彩轿分别抬着七位莲神太子沿

着村出行浏览;

三、祭神——每到一处村坊的厅堂,都要把莲神请入厅堂上厅神龛前上座,人们则纷纷用早已准备的香花蜡烛,三牲祭品供奉,同时在欢快的吹打锣鼓音乐声中虔诚地捻香、磕头、祭拜,并不断地念道祈求莲神庇佑地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吉语,整个庙会活动随着这三项主要内容的穿插进行,一步步进入祈莲神,庆丰收的高潮。

在广昌赤水镇一带的家家户户,都要用大米制作成印有各种吉祥图案的糍粑,用此来馈赠亲友,同时送上祈

莲神的吉祥话语,而莲乡人家的每家每户都会请来自己尊贵的客人,前来观看游莲神和看大戏,并暗暗叫劲,以谁家请的客人更多为荣。因此,在每年的莲神太子庙会期间,在莲乡广昌人人都喜笑颜开,村村都一片祥和,吉庆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2、各种灯彩:广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新石器时代起,这里就是古越先民繁衍栖息的乐园。先民们在发展白莲生产的同时,出于对白莲过种中自然灾害、病虫害等认识不足,或出于对莲的崇拜与呵护,逐步形成了祈求上苍佑护的原始祭祀、宗教仪式。经一代代后人的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广昌人民在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传统莲文化习俗,并保存传承下来,为广昌灿烂的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广昌,除了赤水

镇的莲神庙会以外,还有驿前镇一带的梢子灯会(莲花灯、莲蓬灯)、甘竹镇一带的藕莲灯(又称连子连孙灯)、莲碗灯以及广昌孟戏中将军出帅仪式中的莲花灯等。这种莲俗灯彩的共同主题是酬神、庆丰收、祈盼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子孙繁衍、兴旺发达,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

广昌孟戏

在广昌县境北端的甘竹镇,以圩镇为中心的周边1至2华里之内,拥有舍溪、赤溪、大路北三个民间戏剧班社,他们以两种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同样演绎着一个孟姜女传奇故事的大戏,民间俗称“孟戏”,这种独特的甘竹孟戏,为了对外宣传的需要,被专家们定名为广昌孟戏。

经专家考评,两种孟戏的剧本都保留了孟姜女故事的全貌,它们都是两种来路不同的古南戏的原作孤本,其音乐唱腔异常丰富,最具特点的有海盐、戈阳、微青阳诸腔,弥足珍贵。更为难得的是,在一个山乡小镇,

以两种孟姜女故事为主题的剧本,同时有三个戏班,自明代以来保守流传至今,都已连续演唱四、五百年而不衰,这种现象在全国都闻所未闻,在全世界也恐怕是罕见的,广昌孟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因此,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

项,广昌孟戏名列其中。孟戏作为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堂而皇之地被

列入国家殿堂,将得国家的永久保护和合理利用。

在广昌孟戏中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要数将军出帅。这将军出帅活动时间定在每年春节期间,队伍依次排更为大将军蒙恬、二将军王翦、三将军白起,每位将军的面具都分别安置在将扮精美的交椅上,用轿扛抬着,交椅上有一把万民伞,每位将军的前后分别有彩旗、香炉,吹打乐队或民乐(二胡、三弘等)乐队,将军队伍前头有大锣开道“回避”“肃静”牌引路。

为了彰显出帅队伍的壮观、美丽,还需在队伍中加上龙灯队、八仙漂海人物的高跷队、珊瑚船灯、蚌壳灯、马灯和莲花灯,整个出帅队伍需要一百四五十人,而最难得、最漂亮的要数莲花灯队了,这莲花灯队要8至12位年轻女子,个个都要脸型好、身段好,他们一手持精美别致的莲花灯、一手持彩扇,一路游行,边走边舞,并随着欢快的吹打和锣鼓点子,不断地变换队形,不断地吸引着路人争相观看,每年的莲花灯都是将军出帅的亮点。

莲佛文化类

莲花视为佛教的象征——崇高、圣洁、吉祥、平安、素雅、光明、贞静等,并赋予它神秘的色彩,代表神异、代表美好理想的化身,被尊称为“圣花”。佛像也称作“莲像”。释迦牟尼成道后坐的座位叫“莲花座”,相应的座势叫“莲花座势”。因此大多数的佛,如弥勒等佛都于莲花座上,而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还驾在莲花座上腾云雾,手执莲花,对着大千火宅洒下甘露。可见莲与佛有着不懈之缘。

广昌人民无限崇佛,当与酷爱种莲有着直接联系,仅看广昌方志记叙的莲佛情结就略见一班:“白莲池在县惠安寺禅院之东,唐仪凤间,居人曾延,种红莲,教载忽变为白,花瓣中得金范观音像,延乃舍田为寺,后数年又变为碧。宋熙宁间,长老智侬重修院寺,池中后产瑞莲花,因建堂于池上,以表其瑞”。“惠安寺在兴城乡,唐仪凤间,居人曾延种红莲,数载忽变为白,延舍田为寺,后数年又为碧。” 上述方志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广昌先民因种莲而与佛门产生的直接联系,“唐仪凤间”(公元676-679年)兴城乡(今广昌县头陂镇)莲农曾延种植的白莲“花瓣中得金范观音像”,曾延顿悟,是佛家借莲托佛,故“舍田为寺”供佛。至近四百年后的“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长老智侬重修院宇”,在白莲“池中后产瑞莲花,因建堂于池上,以表其瑞”。这个“瑞莲花”就是“并蒂莲”或“并头莲”,是吉祥、如意、爱情、美好的祥瑞之兆,因此又“建堂于池上,以表其瑞”。看来广昌的莲与佛真的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懈之缘。喜莲崇佛逐渐已成为广昌人民的时尚,因此广昌的白莲越种越多,越种越好,而广昌的寺庙也越建越多,越建越好。据不完成统计,至今已在广昌县民宗局注册的寺庙已有380余处,在这些众多的佛寺里,多以莲花形象表现出千姿百态,分别将饰在壁画、边饰、藻进和佛像莲花座上。其中以莲相称的寺庙就有几十处,如“白莲古寺”在头陂镇山下村,即古代的“惠安寺”;头陂镇街上有“双莲寺”在,甘竹镇鹅龙村有“莲花寺”,塘坊乡池源村有“青莲寺”,千善乡千善村的“莲峰寺”。盱江镇尧山村的“莲花庙”,驿前镇船坳村的“莲蓬庵”,赤水镇大禾村的“莲神太子庙”等等。另外,在盱江镇赤岸村狮子岩、盱江镇桥头村、头陂镇塘下村、塘坊村横山村等地都有名叫“莲花寺”的庙宇,并香火旺盛。

注: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之十一36页;

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山川志)第38页

——以上文档取自《莲文化之乡申报书》

24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