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心系“三农”民生事(图)

2020-03-19 15:44 江西日报   胡 泊 李新科  阅读:519 

    胡 泊 本报记者 李新科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连着民生。

    抚州市东乡区委区政府一任接着一任谋划,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民生事落细办实,让全区24万农民群众有了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地许多干部群众表示,这是全区农村变化最大、农业发展最好、农民生活最舒心的时期。

秀美乡村下邹村

瑶圩文溪油茶丰收 (图片均由通讯员 何江华摄)

    “做一个农民幸福着呢”

    农历大雪节气前两天的傍晚,记者沿着柏油路走进虎圩乡陈塘村何张组,映入眼帘的是溪流、翠竹、绿树,马头墙风格的老式民房和现代时尚的楼房错落有致。冬日暖阳斜照着村口小水塘,69岁的村民王伙明和老伴正在清洗从山上挖来的两大篓野葛,准备制成葛粉寄给在外打拼的儿女们。说起现今乡村的巨变,老人说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办好“三农”民生事,东乡提出让所有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村”。据介绍,2017年以来,东乡先后投入近7亿元资金,在全区启动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实施示范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新农村建设覆盖率达90%以上。如今的东乡农民,行有农班客运开进村,住有危旧房改造给补贴,土地流转政府帮操持,种养生产合作社找上门,村里安全防护有智能探头“站岗”……无怪乎当地农民吐露“在东乡,做一个农民幸福着呢”的心声。

    农村民生工作点多面广事杂,东乡区着重疏通好农业农村的痛点堵点,解决好农民的急事烦心事。

    针对农民群众反映乘车难,恶劣天气等车苦;农班车质量差且尾气污染严重,拒载甩客串线现象时常有;司机驾照资质不达标,乘客安全难保障等问题,今年夏天,该区全面推行农班公营改革,投入2400多万元收购并淘汰私营的99辆农村班线柴油车,换成60辆新能源客车。实行专车专线、定时定点,提高发车频率,提升服务质量;投资500万元,建成350多个招呼站、候车亭以及交通智慧调度监控平台。如今,农班车开到村里,农民群众即可用手机查询线路行车动态,票价也降了一半,农民喜笑颜开。

    针对农村群众反映车辆行路难、农副产品运输难问题,该区近3年筹措约6亿元资金,对50多条近300公里的县乡道进行提升改造,并获评全省“四好”公路示范县(市、区)。眼下,区城投公司投资2800万元,对东乡唯一过境河流瑶河进行清淤清杂和河岸加固,为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挖潜力、扬优势。投资2000多万元的吴塘自来水厂正加紧施工,项目完成后,不仅能解决东(县城)红(红光垦殖场)公路沿线4万名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还将助推沿线餐饮酒店业发展,为当地农民家门口创业务工营造良好环境。

    “腰包越来越鼓,家底越来越厚实”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和面貌大变样,让投资商纷至沓来。七天果辰、润通实业、长盛农业、中铁中基等,带着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实施培训农民,建农产品种植基地、深加工企业和冷链物流中心等一揽子计划,一个遍布全区的农副产品产业化布局发展网已覆盖乡镇村组,农民增收途径和渠道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抓住发展时机,乘势大干快上。东乡是野生稻的发源地和粮食主产区,还有丰富的农产品,其中有7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提升农业弱质产业的风险抗击能力,东乡区下大气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组建成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各类合作社逾700家。粮食、丝瓜络、秸秆、油茶、油菜、甘蔗等一批产业精深加工企业拔地而起,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此外,农民土地以更优价格流转,全区已有19万多亩土地流转出去,农民有稳定的股金收入。农村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在合作社做事,农民多渠道增加收入。今年,通过提质扩优的水稻及其他农产品附加值增收、农民土地入股分红、农民合作社务工等,全区农民人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越来越顺越过越甜的好日子,让农民开心地说出“自己的腰包越来越鼓,家底越来越厚实”的心里话。

    “三农”民生事,想到心坎里,扶到关键时。今年我省发生严重干旱,东乡十几万亩的田地不同程度受灾。区里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打抗旱井,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涉农部门对今冬冬种提早谋划,引导一批有能力的合作社免费为农民代耕代播代种,全区现已播种油菜、蔬菜、绿肥、马铃薯、蚕豌豆等8万多亩,每亩可为农民增收300多元。在瑶圩乡文溪村油茶扶贫车间,村支书陈胜生告诉记者,曾是省定贫困村的文溪得到区乡党委政府的关怀,投资1700多万元整治村庄,改善基础设施,帮助引进福建客商,建油茶扶贫车间。2016年,该村摘掉贫困帽子。今年,东乡区已先后3次摸底调研,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年增长了4倍。

    “把农村文化的根扎牢扎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乡“三农”民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工作日益精进,以文化为内核的品质新东乡系列创建活动在乡村扎实推进。连续举办多届的全区性文化活动就有最美东乡人、孝满东乡、歌咏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而结合乡村产业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更是此起彼伏。文化融入民生,已成为东乡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区宣传文化部门根据农村中心工作和难点拟好题,乡村田秀才从熟悉的农民视角编纂孝老敬亲、移风易俗、交道安全、征地拆迁等题材小品,由区专业剧团到农村巡演,形成政府主导、文化搭台、专业与民间业余团体唱戏模式,文化下乡不断线,农民从中受益。针对农村电动车、三轮摩托车增多,一些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农村交通事故率上升的情形,2017年区文化和交警部门组织,由东乡区业余作者创作的小品《红绿灯下》搬上舞台,区剧团在全区农村巡演50多场,产生良好效果,农村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要让农村长治久安,农民富而有礼,就要把农村文化的根扎牢扎深。”东乡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颜萍感慨道。东乡坚持在发挥好乡村新时代实践站作用上下功夫,组织专业人员对乡村干部和农民党员进行培训,各乡镇开展政策法规宣讲进村入户活动,以此提升乡村干部的政治觉悟,提高农民群众的政策法律法规意识。

    东乡俊采星驰。该区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各乡村名人文化进行整理挖掘,扶持以红光、黎圩、虎圩等古色文化,红星、珀玕等红色文化的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名片,既助推旅游业的振兴,增加村级和农民收益,又让村民特别是青少年有文化自豪感,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和精神力量,实现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推进“三农”民生事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乡村民生事,要多些文化考量

    一个乡村令人叫好的民生发展,不单单取决于乡村经济数据的增长和农民物质生活的丰衣足食,更要看乡村的文化繁荣和乡风文明。

    东乡心系“三农”民生事,始终把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心系农民,脚迈农村,身向农业,把全区“三农”民生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区委区政府谋长远、思未来,在做好新时代农村农民政治思想工作、文化建设等方面把脉定调,培根强基。

    当今农村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由此,也演变出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把“三农”这一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治理好发展好,需要各地强化改革,创新工作思路。而美丽乡村和富裕起来的农民,既期盼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渴望新时代党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文化的润泽。

47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