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蔬菜大棚里“种”出好日子 ——宁都贫困户抱团种菜增收脱贫纪事

2020-05-18 09:25 赖小荣 特约记者 曾嵘峰 记者张宗兴  阅读:97 

  赖小荣 特约记者 曾嵘峰 记者张宗兴

  “今天订了30多箱辣椒,要早点摘完,打包上车。”7月26日一大早,宁都县田头镇边渡头村贫困户邓新红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田塬蔬菜基地采摘辣椒。眼前这片绿意盎然的蔬菜基地,是邓新红和村民一起承包下来的。基地全部种植辣椒,主要销往长沙、南昌等地。

  “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去年,镇里在坪上村流转了200余亩土地,引导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田头镇党委书记肖挺说,“现在看到他们生活变好了,我们的付出也值了。”

  种上大棚菜,过上好日子

  “父亲残疾,母亲老年痴呆,还有个孩子念书,实在走不出去,只能在家种点稻子、打点零工,维持生计。”由于家庭原因,邓新红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我们浇水施肥采用滴灌技术,水肥一体、省时省力。”去年,田头镇专门从山东寿光请来技术员,在村里推介大棚蔬菜种植。邓新红听了后,觉得种植黄椒很适合自己。于是,他主动承包了2个大棚,准备种植黄椒。

  万事开头难,黄椒刚种下去,就遇到了麻烦,邓新红一度想放弃种植。原来,黄椒种下后,已是11月份,黄椒苗抗寒能力弱,大棚没有及时盖完膜,导致冻死了近三分之一。

  “你不要灰心,及时补种黄椒,产量不会受到很大影响。”技术员秦安刚来到大棚,与邓新红一起尽力挽回损失。

  “技术员说什么,就要听什么,否则要吃亏的。”从当初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理,到现在打心眼里感佩技术员,邓新红说,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自己种的黄椒品质是数一数二的,现在已经卖了32万元,除去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纯收入有6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滋润。

  劲往一处使,抱团好发展

  “这家种黄瓜,那家种豆角,产品虽然丰富,但单品产量不大,商贩不会上门的。”田塬蔬菜合作社负责人温建荣说,为了更好地发展大棚蔬菜,宁都结合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主要种植宁都黄椒。

  “宁都黄椒好管理、行情好,我种了十几亩,纯收入有七八万元。”田头镇边斜村村民刘运生说,大家都种宁都黄椒,一次就能收一大卡车,商贩愿意进村收购,价格也有优势。

  为鼓励村民发展大棚蔬菜,宁都严格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搭建大棚、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分户经营的“七统一分”服务模式,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并为菜农建设高标准大棚提供每亩2万元的奖补和每亩2万元的贴息贷款。

  与此同时,宁都还统筹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等项目资金,对蔬菜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投资、规划、建设,并积极筹资为各大蔬菜基地新建冷库,延长蔬菜保鲜期,提升蔬菜市场供应和调控能力。(下转2版) (上接1版)

  “以前贫困户虽然一起承包,但是各干各的,现在有了合作社,他们统一买苗、收购、分成。”田头镇镇长张根生告诉记者,这样不仅便于整合土地、利于标准化管理,还能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高价格,帮助更多贫困户增收脱贫。

  对接好市场,销路有保障

  “今年4月,因为天气原因,市场上辣椒紧俏,许多菜贩子来我们这高价抢货,我们都没卖。”温建荣说,“我们既然答应了南昌的李老板,就要优先供应给他,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失信于人。”

  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好。蔬菜价格市场波动较大,要想持续长效发展,必须有稳定的销路。为此,宁都积极组织菜农和合作社负责人参加蔬菜经纪人培训,提升业务能力,还选派人员前往周边城市跑市场,与各大商场及经销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经销商+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打消了农户的顾虑。合作社联系的蔬菜经销商,按照市场价格,优先从田塬蔬菜基地进货。“现在农民自产的辣椒都已上市,很多地方的辣椒卖不出去,但我们基地的辣椒仍然可以卖到每斤1.3元。”正在基地摘辣椒的南必村贫困户武泽华高兴地说,有了合作社,只要安心种菜就行,他的大棚蔬菜已经卖了30多万元,纯收入有十几万元。

  借鉴种植宁都黄椒的成功经验,合作社又在谋划下一轮作物种植。温建荣说,不管种什么,都要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特别是要加强与经销商之间的联系,对接市场、打通销路,防止菜贱伤农。

1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