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致敬身边的奋斗者】 从打工仔到水南“茶树菇王”:一人富不如大家富

2019-05-22 17:17 广昌县融媒体中心   谢科  阅读:784 

导语:杨贵财,水南圩乡张杨人,一位标准70后,初中毕业后在外面跑过货车运输,厂里上过班,承包过工地,摆过地摊,但没有一项工作能让他像现在这般安心......

贵财遇上茶树菇

初次见面,小编很难将眼前这个普通农民和“水南茶树菇大王”联系起来。

码放菇筒

上世纪90年代,杨贵财夫妇迫于生计拖儿带女来到福建打工。几年的努力拼搏,生活渐渐富足起来,但这种背井离乡的滋味让杨贵财并不好受,于是他瞄准了家乡的农业,准备回家干一番事业!

2004年,杨贵财回家开始养猪,同时小规模种植茶树菇。几年后,他把事业的重心转向茶树菇种植,尽管杨贵财此前换过许多工作,但这次选择唱响家乡“特色歌”的他,坚信这就是自己要走的道路。

在屋顶喷水给菇棚降温

不甘平庸,走出新路子

2016年,杨贵财意识到小规模种植难成气候,茶树菇需要经过采摘、烘培、挑选打包入库等多道程序,工序繁杂,人手利用率低,容易造成人手紧。当时的种植都是引进台湾及其它地区的茶树菇菇筒,这种菇筒质量差,出菇量低,运输费用高,盈利就所剩无几。

菇棚

多年种植经验告诉他,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有一个自己的生产基地。于是,他找来同村几个要好的伙伴商量:“我们位于海拔1000米的江西原生态山林地区,村庄两边都是层峦叠嶂的山峰,村庄村路地势低洼,村口却是高耸立起,形成一个灌风流通口,有得天独厚的空气、温湿条件,很适合创造茶树菇生长的培养基质,天时、地利,我们都有,为什么不搞一个我们自己的茶树菇生产基地呢?”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几个伙伴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三人一次性投资50多万元,新建茶树菇产品基地3亩、厂房面积1600平方米,购买了茶树菇的生产、监测等加工设备。

制菇筒基地

随后,杨贵财开始不停“南下北上”,“求取真经”,为获取最优质的原材料,他远赴安徽安康察看当地的木屑,与当地的木工制造商签下合约,保障了原材料的及时安全供应,形成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销售一条龙,大大地降低了生产原料成本,创出了一条降本增效的致富新路子。 区别于进口的菇筒,自产菇筒内含物多,烧制时间更长,因此,他们的茶树菇黑而饱满,表面光滑,内含物多,食用价值高,可以说是茶树菇界的“名牌”产品,供不应求。

茶树菇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水南张扬村地处偏僻,离县城大约一小时车程。许多青年为了养家糊口一如当年的杨贵财背上行囊外出当个打工仔,饱尝离乡之苦。这时的杨贵财茶树菇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制菇筒基地内的车间

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看到杨贵财一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纷纷过来“取经”。杨贵财本就是憨厚的人,他把这些年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悉数奉上,一有人遇上栽培技术难题,他就主动上门帮助解决。同时,杨贵财在基地里设立了就业扶贫车间,安排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周边人一起致富。

杨贵财指导村民种植

“大家都不容易,多点收入生活也宽心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杨贵财说。今年年生产制作茶树菇菌种袋筒80万袋左右,其中一部分发往全乡及周边乡镇,仅水南乡一地,到他的基地购买袋筒的农户就多达50户以上,袋筒发出后,他还实行跟踪服务,上门为他们解决栽培技术的难关,帮助农户多出菇、出优菇。

余火英村民:杨贵财乐于助人,从他那里购买的菇筒质量好,价格实惠,我们缺乏资金他都会给我们赊账,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

合伙人张水贵:跟着杨贵财干事业准没错,为人稳重,阅历丰富,踏实肯干,脑瓜子机灵。

每一个创业者都有一个梦

他们明知道创业的坎坷

但为了梦想还是继续上路

致敬每一个奋斗路上的杨贵财们!

47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