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本报记者 刘 斐
部分贫困户年龄大、劳动能力不强,没有自主发展产业的能力,如何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增强贫困户自主脱贫与避免返贫的能力?黎川县推行“合作社+贫困户”的抱团致富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该县有中药材、林果、水产、蔬菜、农机等各种专业合作社500余家,发展社员9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余户,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
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华山镇洲湖村位于大山深处,多年来,当地村民没有找到一条致富的好路子。村民彭长华返乡创业,创办了黎川船屋茶油茶叶专业合作社后改变了这一现状。在彭长华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种植茶树和高山茶,发展茶油和白茶产业。
“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过去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现在可以依托它做得更好。”邹进是第一批加入该合作社的村民,对合作社的好处感触很深。
邹进说,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教农民干、帮农民赚,盘活了村里撂荒的农田,还带动了村里3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在当地贫困群众看来,合作社就是带领他们增收脱贫的“领头羊”。
稳定脱贫的“助推器”
近日,宏村镇光辉村农福康种植合作社的19户入股贫困户领取了5.8万元分红。贫困群众邓兰春腿有残疾,今年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优先安排务工,每天收入100元。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领到了6000元分红,加上务工收入,上半年赚了1万多元,日子有奔头。”
据宏村镇干部饶冲介绍,农福康种植合作社以种植大棚麒麟西瓜为主,由于土质好,使用农家肥,比普通西瓜市场价高,供不应求。
在光辉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可优先进合作社做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分红、田租收入,人人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合作社成了稳定脱贫的“助推器”。
对接市场的“经纪人”
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从田间到市场,从生产到销售,合作社为社员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指导,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找准了与大市场的对接点,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抱团生金”的大转变。
荷源乡稠源有机水稻合作社负责人谢安发介绍,去年合作社带领68户贫困户共同种植有机水稻1200多亩,收购价每公斤10元。
“合作社不仅为我们提供稻种、有机肥、技术指导,还借助在全国各地的经销渠道,及时掌握市场行情,让社员能以当时市场最好价格销售产品。”稠源村贫困群众胡水才去年种了5亩有机稻,卖了1.4万多元。